你村下放过知青吗?还记得当时知青的故事吗?
我村原来是个知青点,七六年来了一批知识青年,一共四十人,分到两个生产队,一个队二十人,男女都有。这批知青大都来自枣庄煤矿,年龄只有十七八岁,最大的也不过二十岁,绝大部分是初中毕业生。
记得他们是那年秋季来的。报到的那一天正赶上下雨,车还没进村就开不动了,泥巴沾满了轮胎,又软又粘的泥巴路把两辆搭着帆布蓬的解放牌汽车留在了村头上。知青大都穿着洗褪了色的工作服,不大不小,甚是好看。他们跳下车,排着两路长队步行向村中走去。那时伞和雨衣很少,没有雨具的,不一会头和衣服都淋湿了。他们挽着裤腿,背着行李包,提着装有暖瓶、餐具和脸盆、毛巾等洗刷用具的网兜,还算整齐地走在泥泞的路上,鞋上都爬满了泥巴,顽固地趴在鞋子上不愿离开,特别令人讨厌。他们个个生气地向两边甩着,一边走,一边向两边看着,一边埋怨着路难走。从他们的表情看,知青们对这个知青点的第一印象不太好。
村子没有举行隆重的欢迎仪式,也没有燃放鞭炮,没有敲锣打鼓,但许多大人孩子们都不约而同地自发地站在道路两旁夹道迎接,虽然没有人喊“欢迎、欢迎、热烈欢迎!”的口号,但他们的脸上全都堆满了笑。早就听说知青要来,今天终于盼到了!大家从来没遇到过这样的喜事,村里村外就象过节似的,热闹极了。社员们哪里见过这些城里人,知青们个个白白净净,漂漂亮亮的,看着都让人高兴!孩子们象看西洋景似的,在队伍后面奔跑着,不时有个滑倒的,摔了个狗吃屎,马上爬起来,立刻送来了一片哄笑。
走在队伍前面的是知青带队干部和村支书两个人。他们一边走,一边亲切的交谈着,还时不时开心地笑起来,象亲人一般。
大队没有这么多闲房,暂时只好分散安排在社员家里或闲置不用的公房里居住,生活条件不太好。大队设立了伙房,专门抽出两个人给知青做饭,吃菜直接从队里的菜园里弄。知青下乡第一年,国家供应粮食,多数是白面。村子里的人看着他们整天吃着大白馒头,实在馋的不行。
分到队里的知青,每天跟社员一起出工干活,队里记工分,年终参加决算分配。第二年就跟社员一样了,按工分分配粮油、爪菜等,有的知青出勤多,表现积极,到了年底还能挣上百块钱呢。
第二年春天,为了给知青盖房,大队组织劳力盘窑烧砖,上山采石,请来瓦匠老师进行培训,成立了自己的建筑队。几个月后,盖起了三排瓦房,知青终于有了自己的生活区,还竖起了村里找人制做的一个篮球架子,成为知青唯一的活动场所……
知青下乡后的第三年初,便开始陆续有人回城,到了七九年上半年,所有知青全部走完。至此我村的知青点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window.slotbydup = 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u1829400", container: "_9ln7lnhpfz", async: tru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