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居里:科学界的“夫人”,两获诺贝尔奖,因性别而困苦一生

1898年12月26日,一位21岁的女性向法国科学院,提交了一份科研报告。在这份报告里,她向科学界宣称发现了新的放射性元素“镭”,其放射性要比铀元素强上100万倍。而在此前5个月,这位女性才刚刚宣布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钋”,如此强大的科研能力与成果,甚至让科学界的男性科学家感到汗颜。

在励志作文中,我们也时常会引用她的科研事迹,她也是中国学生心中最熟悉的女性科学家,她就是“居里夫人”。然而,今天我们并不想围绕科学实验,想从她的生活事迹,去读懂这位不平凡的女科学家,去揭露不为人知的“居里夫人”。

科学界的“夫人”——玛丽·居里

1

1867年11月7日,居里夫人出生于波兰华沙市,生长在一个普通的中学教师家庭,原名叫玛丽•斯克沃多夫斯卡(为了方便,下文简称“玛丽”)。玛丽从小聪慧好学,尤其对物理颇有兴趣,因此最初的理想学院是本地的华沙大学。

当时华沙大学存在明显的“性别歧视”,并不愿意招收女性学员,这导致玛丽不得不远赴巴黎求学。都说是金子就总会发光,显然玛丽就是那颗最终会绽放光彩的金石,24岁的她于1891年考进巴黎大学理学院物理系。

1894年,玛丽期望能拥有更好的实验环境,经过波兰学者约瑟夫教授的引荐,她与皮埃尔•居里相识,并在他的巴黎理化学校实验室里作业。有了好的实验环境,玛丽的科研天赋逐步显露,1895年她在科学院发布论文《铀和钍的化合物之放射性》。但因为是个女人,她没有获得亲自宣读论文的资格,而是由他人代替。

少女时的玛丽

想想现代社会里,男女性别差异逐渐缩小,女性拥有越来越多平等的权力。而在那个时代里,哪怕像居里夫人这般有才华的科学家,依然被“性别歧视”所限制。

所幸1895年,经过长期的实验室相处,玛丽和皮埃尔坠入了爱河,并在同年举行了婚礼。从此玛丽跟随着丈夫的姓,变成了“玛丽•居里”,也就是人们口中的“居里夫人”。

婚后,玛丽通过了巴黎理化学院的职称考试,被安排到学校物理实验室工作,从此与丈夫更加密切地进行科学研究。1898年,居里夫妇先后宣布发现了新元素“钋”与“镭”,在科学界引起了轩然大波。而针对强放射性元素“镭”,人们则给予了强烈质疑,既然你说发现了这东西,那就拿出来给我们看看啊!

玛丽与丈夫在实验室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办法,为了提炼出镭,居里夫妇只好拿出存款与变卖家产,购买了十几吨的沥青铀矿渣,全身心投入提纯实验。经历3年9个月的时间,数万次的提炼实验,终于积攒了10克左右的氯化镭。

事实胜于雄辩,实验结果有力地打破了质疑声,为了表彰居里夫妇对放射性研究的贡献,他们在1903年荣获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只是谁也不曾想过,看似荣耀的背后,却悄悄拉开了玛丽人生不幸的帷幕。

2

首先,1903年的诺贝尔奖并非独立颁给居里夫妇,而是他们与另一位科学家共享,名为安东尼•亨利•贝克勒尔。安东尼与居里夫妇不同,他是真正的科学世家,其父亲和祖父也是知名的科学家。

而安东尼能斩获诺贝尔奖,可以说有些侥幸,因为他是首个发现了天然放射性的科学家,虽然当时他误以为那只是荧光。但从实际价值来看,安东尼并没有做出重大意义的研究,也没有进行理论成果的提炼,这些工作主要都由居里夫妇完成。

实验室里的玛丽

令人无奈的是,当年诺贝尔奖的获奖者提名里,一开始根本没有玛丽,首位候选人正是安东尼。此时科学界还谣言四起,把皮埃尔•居里形容成“安东尼的助手”,玛丽则成了“皮埃尔•居里的助手”,完全无视夫妻俩对放射性研究的主要贡献。

对此,玛丽心中是有些憋屈的,因为在放射性领域的理论研究,其实她才是真正的“先行者”。在她发表相关论文时,玛丽仍未和丈夫皮埃尔结婚,而皮埃尔也是在玛丽研究元素镭的两年后,他才加入这项实现,并且主要作用是改进了试验仪器。

当然,安东尼等人毫不在意真相,他们时常对人们说:“居里夫人的贡献就是当上皮埃尔•居里的好助手,这就足够让我们相信,上帝创造出女人,是配合男人的最好助手!”看吧,这就是那个时代的科学界,一个“男权至上”的科学界,他们忽视女性的创造力,让她们成为男性地位的附庸价值。

居里夫妇

但不管怎么说,至少玛丽以“居里夫人”的名号出名了,大伙都知晓有这么一位能干的女性科学家。然而这幸福平淡的生活,很快便被残酷的命运所击碎,等待玛丽的将是人生最艰难的岁月。

1906年4月,皮埃尔•居里在路上发生意外,被马车撞倒而当场死亡。相濡以沫的11年婚姻,玛丽从未想过丈夫会离她而去,如今她带着年幼的两个女儿,成了世人眼中的“孤儿寡母”。本以为往后岁月将平淡度过,谁料另一个男人,保罗•郎之万强势地闯进玛丽的生活,甚至唤醒了她“已死”的情爱。

保罗是玛丽丈夫皮埃尔•居里的学生,同时也比玛丽要小上5岁,是个非常有天赋的科学家。在丈夫刚刚去世的时期,保罗成了玛丽最信赖的工作伙伴,更是给予她最多帮助的恩人。在玛丽以拥有索邦大学任教收入,而拒绝了法国政府的抚恤金后,郎之万为她准备了第一堂课的教材。

郎之万与妻子

朝夕的相处,贴心的关怀,让两人的情感逐步变质,从友情蜕变成了爱情。本来保罗的闯入,对玛丽而言是平复情伤,开始新生活最好的机会。但偏偏保罗是一个有妇之夫,而玛丽是个丈夫刚死不久的寡妇,这两种身份摆在一起,难免会引发世人的“另眼相待”。

3

出身贫寒的郎之万,早年娶了一位杂货店老板娘的女儿为妻,两人的学识相差甚远,逐渐导致夫妻俩不存在共同的语言。对郎之万而言,他所想追求的是名望与科研成就,但妻子却希望他放弃研究,专心挣钱养家糊口。

三观与追求的不同,导致郎之万夫妻俩经常吵架,甚至女方还曾经打破了郎之万的头,可见夫妻关系确实不太和谐。而玛丽起初是想劝解郎之万,希望他对妻子多点理解,却发现这两人的矛盾难以调解,自己又对郎之万动了真情,结果就反过来劝两人积极离婚。

郎之万一边向玛丽承诺会离婚,一边开始与她的同居生活,后来玛丽总把那个住所称为“我们的地方”。可惜郎之万不但离婚失败,而且两人的私密情书被郎之万妻子获得,还泄密给了法国的各大媒体。

科学巨人——玛丽·居里

一时间,法国的科学界炸开了锅,原来枯燥沉闷的科学家也有如此浪荡的“奸情”,这可比娱乐绯闻有意思多了。借此机会,各大媒体开始连篇报道,并公布了大量不切实际的情书信件,引发了世人对居里夫人的进一步误解,认为她和郎之万的“奸情”早在丈夫去世前便开始了。

玛丽也曾愤怒地警告媒体们,希望他们不要侵犯自己的隐私,但得到的却是法国人对她的袭击,甚至用石头砸破她住宅的窗户,在外面大呼“偷夫贼”!更可怕的是社会上流传着一封情书,内容尽显玛丽对情爱的渴望,这让天性浪漫的法国人难以忍受,把玛丽称为了“波兰荡妇”。

就在玛丽称为舆论中心时,郎之万呢,他选择与玛丽分开,并且回到了妻子的身边。你以为他是向妻子忏悔,真相是妻子为了留住郎之万,被迫允许他在外拥有多个情人,其中一位是他年轻的女学生。知道真相的玛丽太痛苦了,她不得不选择躲进医院里休养,借此逃避外面的一切风波。

实验室里的居里夫人

值得一提的是,玛丽陷入“奸情风波”时,与她原本交好的法国科学家都改变立场,一致对她进行道德谴责,并且要求遣送玛丽离国。玛丽的学生艾培儿曾与父亲为此争吵,她不惜与父亲断绝关系,也要守护自己的导师,她告诉世人:“如果玛丽是个男人,这一切就都不会发生!”

这句话不得不引起深思,当时的科学家私生活混乱的不在少数,例如玛丽终生的挚友爱因斯坦,他在感情生活上就一团糟,但世人似乎并不在意这些,仅仅记住了爱因斯坦的伟大贡献。或许错的不是事情,只是对象是一位女性科学家,这就足够让社会选择去“攻击”她了。

4

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法国群众的注意力被迫转移,这才让玛丽•居里的绯闻被掩盖。面对那些逼她离开,称呼她为“荡妇”的法国人,玛丽却以德报怨,用善良的举动回应这些曾伤害她的人。

由于玛丽认为元素镭是科学的共同财富,因此居里夫妇早期便放弃了镭的相关专利申请,主动放弃成为亿万富翁的机会。所以在当时,玛丽下定决心把诺贝尔奖拿去银行,想通过熔化金牌换取支援前线的资金,结果被银行所拒绝。

之后,玛丽拿出所有的诺贝尔奖金,购买了法国为战争发行的债券。除了资金的支持,玛丽还希望自己能为一线的战士们提供帮助,于是她毅然停止“镭”的研究,转身投入钻研X射线,因为X射线在战场上更实用。

世界一战爆发后,玛丽仅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就掌握了X射线科学与人体解剖学知识,还特地学会了开车,以及基本的汽车维修技巧。而这些都意味着,这个本该“脆弱”的女人决心奔赴战场,在枪林弹雨中与男人一样展现自己的价值。

有了X射线的支持,加上玛丽的细心照料,无数军官和士兵从地狱里被拉了回来。很多战士并不知道眼前的女人是谁,更不知晓她曾是两届诺贝尔奖的获得者(1911年因提纯金属镭而荣获诺贝尔化学奖),但他们知道她是个天使,因此亲切地把居里夫人驾驶的小卡车称为“小个子居里”。

玛丽和富商朋友们

当然,浩大的战场上死伤无数,这绝不是玛丽一个人所能拯救的。为此,她需要更多的车辆,更多掌握X射线的技术人员,才能尽可能地减少战争带来的伤亡。所以玛丽号召有钱的朋友捐赠车辆与财务,带着女儿伊蕾娜和其他妇女奔赴前线,向战士们证明,也向时代证明女性独特的价值。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人们重新迎来了安稳的生活。此时正在实验室的玛丽•居里如见曙光,她第一时间打开窗户,挂出了法国国旗,并开着“小个子居里”到街上庆祝,那一刻的她甚至比法国人更喜悦。

5

1921年,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途经巴黎,有幸与居里夫人相见。蔡元培深深感受到居里夫人身上,那不同于其他女性的魅力,便邀请她到北京大学讲学。玛丽•居里很感激,却仍表示:“现在没法前去,将来在暑期可以谋划!”没曾想,玛丽•居里这次的拒绝,让她终身无缘来到中华大地,也让中国学生未能一睹当代最优秀女科学家的风采。

1934年7月4日,玛丽在疗养院走完了最后的岁月,而此前她才刚完成科学著作《放射性》的编写。正是由于长期暴露在放射性下,尤其是为战争潜心研究X射线的阶段,导致玛丽不幸患上恶性白血病,最后终止了这位伟大女科学家的生命旅途。

获得诺贝尔奖的玛丽

在玛丽去世后,法国政府才明确X射线在战场上的功劳,才知道居里夫人拯救了数十万的战士,因而给她颁发了荣誉奖章。可是玛丽早已与世长辞,再多的理解与荣誉,对她来说又有什么意义呢?

当然玛丽留给人间的科学财富,世人所知晓的仅是其中的冰山一角,其余都封存在玛丽记录实验的笔记本中。由于玛丽长期在放射环境下工作,因此她的衣服、实验设备,甚至是笔记本都充满强烈放射性 。

诺贝尔奖官方曾发文,称居里夫人所使用的笔记本仍具放射性,并将持续1500年的时间,甚至她的书籍与论文因为有强烈放射性,只能被存放在铅盒中。这就意味着,居里夫人对科学界的贡献,留给人们的科学遗产仍然是个迷,至今仍无法被人们完全触碰。

也是在玛丽离世后,人们才淡化对她私生活的印象,转身对她那崇高的科学品质肃然起敬。北大校长蔡元培听闻居里夫人离世,曾悲痛地发文吊唁:“惊悉居里夫人逝世,谨代表中央研究院致以悼忱!深感她的逝世是法国科学界的巨大损失,敬请代向其家属致意。”

晚年的玛丽·居里

而居里夫人在科学界一生的挚友,爱因斯坦曾对世人说:

在所有的世界名人当中,玛丽•居里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

是的,居里夫人一生奉献科学,奉献给世人,但她生前所拥有的“盛名”并不光彩,甚至一度让她痛苦不堪。

6

很多人曾反对用“居里夫人”描述玛丽,因为她的本名容易被遗忘,但对国人而言,“夫人”更多是一种尊称,并不仅仅代表婚姻里的从属关系。可从另一方面来讲,“居里夫人”称呼的广为人知,不正暴露出那个时代里,玛丽因为性别而遭受的不公吗?

回想玛丽•居里对女儿的教导:

在由男性制定规则的世界里,他们认为,女人的作用就是性和生育。

事实难道真是如此吗?难道当时不正是如此吗?哪怕在崇尚科学与客观的领域里,女性科学家依然活得如此艰辛,依然遭受性别上的区别对待,其他领域的女性面临的待遇可见一斑。

今天我们讲述居里夫人的人生历程,并非纯粹在述说她个人的历史,更像在记录她曾为女性正名所付出的努力。庆幸的是,现代社会思想在进步,越来越多的女性冲破性别禁锢,她们用能力与个性让男人钦佩和爱慕。所以除去科研成果,在女性思想解放上,居里夫人或许也能称为先驱吧!

你可能想看:
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