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到底重不重要?来个语文老师来分析分析?

我是张旭语文,很愿意与您一起探讨问题的实质!

在回答问题之前,先请教大家一个问题:你在头条上给别人提问题、回答别人的问题、阅读和评论别人的文章时,你是否在运用你的语文能力呢?如果回答是:是。这就足以说明语文到底重不重要了。

为了更能说明问题,我们先来了解什么是语文吧。

语文这个词民国之前是没有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和夏丏尊二位先生提出了"语文"的概念。解放后,叶圣陶先生提出将"国语"和"国文"合二为一,称为语文,从此就有了语文这个词。

巜辞海》和巜词源》没有收录这个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语言和文字"、"也指语言和文学"。这个解释未免有些含糊,究竟是"语言和文字",还是"语言、文字和文学"呢?

有人说:语文是水,碰到什么是什么。我倒是很同意这个观点。比如说,有人在你面前夸耀他认识的很多生僻字,你会说:你的语文水平了得。这时候语文就是文字。又比如说,你去听了一场演讲,回家的路上对同学说:这个人语文水平真捧。那么这个时候的语文就变成语言了。还比如说,你读到了一篇好散文,你把它推荐给同事,并说:你读读这篇散文,作者的语文水平很高。此时语文又成了文学……

通俗一点讲,我认为语文就是说话和写文章。当我们把语文定义成说话和写文章时,它就具备了以下特征。

首先是工具性。所谓工具性,就是说它是我们交流和传达思想情感的载体。就好比你要挖土,工具是铁锹,没有铁锹,你就挖不了土。

我们从幼儿开始就运用语文这个工具。当你开口喊"爸、妈"的时候,你就开始运用了。由单音节的字到双音节的词,再到把它们连缀起来讲一句完整的话,都是语文这个工具在起作用。

长大了,你想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记录下来。怎么办呢?那就要通过写文章这个工具来完成。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语文的工具性。

其次是人文性。人文性就是人与文化,是说它包含了人的情感、意志和思想观念的内容,是不同于自然之物的。通俗一点说,十岁的孩子理解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不同于二十岁青年的理解,二十岁青年的理解又会不同于六十岁老人的理解。这就好比现代诗人汪国真说的“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 。

语文的人文性特点,使语文打上了个人深深的主观烙印,使语文变得让人琢磨不透,魅力无穷。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就是语文的人文性。

为了更好地理解语文的重要性,我们把语文分为狭义语文和广义语文两类。狭义语文是指学生学习的语文课本。从学生的角度说,语文是基础学科。它是学习其它学科的工具。再简单一点讲,只有认识了字,才能去学数学、英语、历史、政治等。

这时候,我们可以把语文定义成是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和记忆、理解与思维的能力。

所以,语文教学就有两个主要目标:

第一,以典范的古今书面语言作品为教学媒介。就是中小学语文课本上所选的文章,必须是典范的,让学生通过这些典范文章来学习规范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和记忆、理解与思维的能力。

第二,以启迪并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因为“词语”是人脑进行思维活动的物质前提,只有具备了词语能力,才能启迪并发展学生的智力。

为了检验学生的语文能力,采用的手段就是考试。

从这个意义上说,狭义的语文是为考试做准备的。它完全不同于我们在头条上写文章、读文章、写评论的“语文”。

广义的语文是指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运用到的语文能力。它的最重要的特点是普遍性。因为人人都要用到语文,离开了语文我们就无法生存,无论口头的还是书面的。

从学校语文教学的角度说,语文还有两个独特的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在语文考试中,学生考不了零分(正常答卷的情况下),也考不了满分。这个特点说明语文好学也难学的矛盾特征。

第二个特点是:十天半月不上语文课,不存在落下知识点,听不懂老师讲下一篇课文的问题。这个特点说明语文没有连贯的知识体系,没有明显的知识点。

举个通俗的例子:小学的时候有阅读理解考题,初中每次考试也考阅读理解,高中依然如此,高考也一样。一个类型的阅读理解考题,从小学学到高中,又考到高考,这么多年学下来,考下来,按道理讲早已烂熟于心,总能考个满分吧。但事实是几乎没有学生能考上满分。为什么呢?就是因为语文没有连贯的知识体系和明显的知识点。所以,一个总结中心思想就可以从小学一直总结到高中。

语文的这两个特点告诉我们:语文学习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但积累又没有具体的知识点,不像数学那样,记下一个公式就能用得上。学习语文与学习其它课程有本质上的不同。这么说吧,你学会了一个数学公式,听懂了老师讲的例题,下次碰到类似的题,只要运用记住的数学公式,就能解答这道题。你记住了历史中某个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结果、教训,以后遇到相关的题目,就能运用记忆内容完成试题。语文呢?你记住了某篇课文的写作手法、主题、人物性格特征,但是你拿记住了的东西去回答试卷中的另一篇文章设置的相似题目时,却大相径庭。所以语文有它本身的独特性。语文的独特性就在于:它是靠日积月累来完成能力提升的,而且过程缓慢。

所以,提高语文能力,就必须慢慢来。

怎么做比较好呢?第一,让孩子多记忆。

记忆什么呢?记忆词语,记忆名句。记忆词语和名句是为写出好作文做准备的。

有过写作经历的成年人,应该有一种体会,写文章的时候,好的词语和名言,在写文章需要它的时候,自然就从大脑中流出来了,是用不着苦思冥想的。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平时阅读的时候记忆了很多词语和名言。这就好比是在存钱,钱存的多了,用时自然随便拿出。

很多孩子是缺乏自觉记忆的,所以家长就要督促、监管。

由于语文工具性的特点,家长一定能当孩子的家庭老师。所以就要承担起督促、监督孩子记忆的任务。

我们可以制定一个孩子记忆词、句的具体方案。比如:每天记忆词典中的一到两个成语(家长准备好),两天记住一句名言(家长准备好),一周记住一首古诗(家长准备好)。

方案制定好了,家长就要承担督促、监督的任务。怎么做比较有效果呢?比如说每天吃完晚饭后,家长就可以让孩子背诵当天应该完成的任务。

家长每天坚持这样做,不但能帮助孩子记忆,而且能建立起孩子学习的自信心,促进与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

第二,让孩子写记一件完整事情的日记。

怎样才能提高孩子的作文能力呢?没有捷径,也没有技巧,只有一个方法,那就是让孩子写记事日记。

记事日记是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手段。问题是家长要明白孩子写的记事日记达到什么样的要求,才能对提高作文能力有效果。

记事日记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A、记一件完整的事情,即要有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B、字数在150到200之间。

C、用词比较准确,语句要通顺。

家长怎样帮助孩子写记事日记呢?做好两件事情:

A、监督。

每天定一个固定的时间(晚上八点),家长在这个时间读孩子写的记事日记。看看字数够不够,有没有错别字,用词是否准确,语句是否通顺,事件是否完整。

B、指导。

对出现的问题要纠正,比如说记了一件事,却没有时间和地点。再比如说事情没有结果,设有得出教训和需要学习的精神、品质。问题发现了,就要告诉孩子下次写记事日记时应该注意这些问题,不能重复犯错。

初中以写记叙文为主,考试作文一般也是写记叙文,而记事日记就是训练写记叙文的。所以,只要家长坚持这样做,孩子的作文能力一定会提高。

第三,多读些寓言故事类的书。

阅读能帮助孩子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提高理解能力。另一个是积累写作文的词语和素材。

理解能力是语文学习的核心。也是考试得好成绩的必要条件。

阅读理解题是语文考题中的必考题,而且一直要考到高考结束。

那么,我们怎样让孩子阅读呢?

A、制定一个阅读计划。

孩子的阅读不能贪多,更不能急功近利。因为语文学习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所以,一周读一篇寓言故事就可以了,一年下来也能读四五十篇。关键是要让孩子用心去读,这样才能达到提高理解能力和积累的目的。

B、确定阅读时间。

孩子白天的学习内容多,作业也多,晚上回家还有家庭作业,一天下来是很累的。所以,要把孩子的阅读时间放到周六或周日的某个时间段内,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就足够了。这样才能让孩子用心去读。

C、做好监督。

监督孩子阅读是需要技术的,既不能坐在旁边盯着孩子读,也不能规定一个时间放任孩子读。最好的监督方式是让孩子读完后,写一段读后感,然后家长去阅读孩子写的读后感。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在孩子不知不觉中,家长完成了监督任务,不会造成孩子的低触情绪。另一个是写读后感本身就是培养孩子的理解能力、促进有效积累的过程。

走马观花不叫阅读,囫囵吞枣也不是阅读,只有用心阅读才是真正的阅读。

综上所述。只要家长让孩子多记忆,精阅读,写日记。我相信一两年后(不能急功近利指望一两个月就能提高语文成绩),孩子的语文成绩会有明显的提高。【原创文章,引用需说明】

你可能想看:
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