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暖下的达古冰川保护实验:“盖被子”之后,再试人工造雪

2024-09-09 00:36

达古冰川迎来新科技:枪式造雪机助力减缓冰川消融

气候变暖下的达古冰川保护实验:“盖被子”之后,再试人工造雪

9月4日,四川黑水县迎来了罕见的高温天气,最高温达到了30.6℃。就在同一天,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冰冻圈科学与冻土工程重点实验室的研究团队,将一台枪式造雪机搬上了位于黑水县海拔4860米的达古冰川,并在泪湖边完成了测试。

当天一大早,达古冰川管理局的10多名工作人员就来到海拔3620米的索道口,协助研究团队将400多公斤重的造雪设备拆散后装上索道运到山上,再由工程师重新组装复原。下午2点左右,设备组装完成,研究团队随即对达古冰川管理局的工作人员进行了现场培训,教会他们进行基础的操作。

据工程技术人员介绍,目前只是设备测试实验和人员操作培训阶段。由于当前气温较高,研究团队并未完全按照造雪条件进行准备。达古冰川景区通常在夏天气温不高,但在今年9月,景区仍处于较高的温度下。因此,造雪机计划在10月底完全投入使用,其理想工作状态是在-2℃的环境中。

这款枪式造雪机适用于高山、大风条件下的作业,耗能小,成本较低。团队成员谢宜达表示,团队进行此类实验研究的目的是希望能找到直接有效的方法,增加冰川物质,达到减缓冰川消融的目的。他解释说:“一个冰棍化得快,十个冰棍放在一起就会化得更慢一些。”然而,这些人工干预方式目前看来只适用于达古冰川,因为这里的电力、水力、基础设施都很完善,通达性良好。

冰冻实验室副主任王飞腾指出,他们团队前几天用冰雷达对达古冰川的厚度进行了测量,虽然数据尚未出炉,但肉眼可见的变化已经非常明显。去年同期,冰川顶端还能看到一些零星斑驳的积雪,而今年则完全看不到了。王飞腾强调,冰川不断消融,很难有冰川物质来源,他们希望通过造雪机将部分融化的冰水再转换成雪,从而增加冰川物质,减缓其消融速度。国外一些建在冰川上的滑雪场也通过这种方式延长每年的滑雪时间。

王飞腾认为,达古冰川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距离县城近,景区交通便利,缆车可以到达距离冰川仅一公里左右的位置,具备人工干预的先天条件。此外,达古冰川作为景区,有发展旅游经济的需求,地方政府也非常重视冰川的保护工作。它不仅有科学研究的价值,科普意义也非常大,可以让游客切身感受到气候变暖对冰川的影响。

据悉,2023年阿坝州组织部启动了“黑水县冰川保护人才港建设项目”,阿坝州科协在达古冰川成立了达古冰川专家工作站,旨在提高保护冰川的水平,探索不同的保护方法。气候变暖背景下,达古冰川正加速消融。王飞腾此前曾介绍,达古冰川面积小,按照当前的速度消融,未来5到10年,达古冰川或许会彻底消失,急需采取保护措施。

2020年8月,王飞腾和他的团队曾在达古冰川进行了一场“盖被子”试验,通过在冰川表面铺设隔热和反光材料,增大冰川表面反照率,阻挡太阳辐射和冰川的热交换。试验结果显示,土工织物覆盖区域的物质平衡消融速率明显低于未覆盖区域,500平方米的土工织物使总消融量减少了34%。

这次枪式造雪机的测试和应用,有望为达古冰川的保护工作带来新的希望和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