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聚焦》——为货运列车“穿针引线”的人
来源:甘肃广电-丝路明珠网
夜深人静时,是他们热火朝天的工作时间,日复一日中,危险的动作重复千千万万遍,我为火车“穿针引线” 我来护卫货运安全。说起铁路和火车,您想到的是什么?一张回家的车票?还是南来北往的故事?亦或是车厢里热热闹闹熙熙攘攘的烟火气息?可今天,我们要走近这样一群人,他们日复一日和无数趟列车打交道,只是没有旅客,没有故事,只有被拆分重组的车厢,只有无数次的攀爬和拆钩挂钩,他们“拉拉扯扯”干“脏”活,熬红双眼紧盯着每条线每个点……他们,是为货运班列“穿针引线”的铁路人。
寒冬,入夜。宋飞宇又一轮的工作在车轮和钢轨的碰撞声里开始了。冬季是电煤运输的高峰期,他和同事们要保证这一辆辆载满煤炭的列车能及时进站及时发出,为千家万户送去温暖。
每一辆车的到来都是一场时间争夺战,紧张忙碌后,宋飞宇的班组让86060次电煤列车送入西固热电厂内,等待卸煤。此时,这群二十几岁的小伙子们,已经满身满脸都是油污。
兰州北车站是兰州铁路枢纽双向三级七场式编组站,也是全国五大编组场之一和亚洲一流的现代化特大型铁路枢纽。每天都会有货运列车从四面八方驶来这里,被解体、重组,再驶向下一个目的地。宋宇峰的工作地点比较特殊,他在编组站的“驼峰”上,这是列车解体编组的咽喉位置。
连结员是驼峰解编列车的“安全阀”,岗位的特殊性要求他们在高强度的工作中必须始终保持心细如发,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会导致失误甚至事故。冬季室外作业难度大,可是年底货运任务繁重,宋宇峰手底下的活丝毫没有放慢速度。
如果说纵横交错的铁轨是兰州北站的“脉络”,那调度指挥中心无疑就是“大脑”。走进调度指挥中心,电话声、报话机声、无线列调声此起彼伏,巨大的显示屏上实时监测各条径路的动态,每个人要同时兼顾多台电脑、多部电话,各个岗位分工明确、环环相扣。
调度员们都需要练就一双“火眼金睛”,12个小时以上的工作时间里,他们需要紧盯着屏幕上如蜘蛛网般复杂而有序的列车行车线路、行车计划图、列车运行实时情况……在这个由点、线、数字组成的世界里,调度员们日复一日地做着“梳理擦亮线条,切换红绿圆点”的工作。由于用眼时间长、屏幕变化多、密如麻的运行点调节频繁,这些“火眼金睛”无一不熬得通红,眼睛干涩、胀痛、充血成为调度员的“职业病”。
调度员的耳朵更是一刻不得闲。每个人的桌面上至少有三部电话,此起彼伏的电话铃声,伴随的是调度员们一句句短促的指令确认。两个电话同时接听,对他们而言更是常事。
两个月前,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兰州迫不得已按下“暂停键”,而兰州北站却利用客运线路减少的情况,“以货补客”,按下“快进键”,24小时持续高位运行,循环往复作业。更是在11月15日办理24430辆,创下建站9年以来单日出入车办理辆数的历史新高。
自2011年3月19日中欧班列开行以来,全国各地开往的欧洲集装箱班列从兰州北站中转频次逐年递增。10年的时间里,从最初的年中转32列到如今的9125列,中转频次增长285倍。十年间,改变的是速度、是效率、是距离,不变的是铁路人数年如一日的初心和责任,兰州北站持续为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助力地方经济发展提供着更加强有力的运输保障。
这是一个个鲜为人知的岗位,这是一群孜孜不倦的铁路人。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货运班列一刻不停,他们就一刻不敢松劲。油污遮住了年轻帅气的脸庞,铁轨叮当取代了城市的喧嚣,线路图填满了大半的时光……在我们看不见的幕后,他们用敬业和专业,保障一列列货运班列安全准时到达,他们用汗水和责任,护航地方经济发展,铸就最强中国铁路。
来源:甘肃广电总台·电视新闻中心
编辑:钟姊姣
责编:许玲芳
主编:张建兵
本文来自【甘肃广电-丝路明珠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