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具有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能力?

2024-09-18 09:52

《天道》、《天幕红尘》、《庄子》、《毛泽东选集》、《陈云文选》里面有很多答案,我摘取一些解答。以下内容讲的方法都是研究透过现象看本质,实事求是,见路不走,少犯错误。

1、《天道》和《天幕红尘》的论述

《天道》作者豆豆用格律诗众人的故事让我们理解了道就是规律,强者就是按规律办事,按规律办事的人就是神。具体看我前面几期视频的解读分析。

豆豆的第三步作品《天幕红尘》则是用更深刻的故事和哲学思考,告诉我们如何悟道,如何发现事物的规律,如何实事求是,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天幕红尘》的思想主题是“见路不走,其本质就是实事求是,但实事求是太宽泛,听的也多了,反倒更难理解和操作。见路不走,这里的路是指别人的经验和方法,见路不走,是说别人走过的路,也就是别人的经验和方法,只能用于借鉴和参考,不能教条式的照搬,要探索经验和方法背后的本质规律。”

“不唯教条,不唯经验。见路非路,即见因果。见相非相,即见如来。”这里的路、相,都是现象、经验,因果、如来是背后的本质和规律,本质和规律才是我们持续探索和修行感悟的道。

比如我们听人吹嘘他用什么方法炒股,然后赚了几百万。我们如果照搬他的方法炒股,估计就得倾家荡产。

中国人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实事求是,见路不走,就是要依据当下的实际情况,去探索最合适我们走的路。

2、《庄子》的论述

《庄子-天运》里面说,船适合在水上走,车适合在路上走,在鲁国推行周礼,就像在路上推着船走一样,徒劳而无功,就像“东施效颦”一样可笑。庄子说:夫六经,先王之陈迹也,岂其所以迹哉!我们看到的别人成功的经验,只是表面上的经验,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经验背后的规律大道才是根本。

3、陈云与毛泽东“三问三答”后的论述

延安时期,“窑洞对”正是从陈云与毛泽东“三问三答”开始,我们看看陈云如何讲述:

“我们怎样才能少犯错误,或者不犯大的错误呢?在延安的时候,我曾以为自己过去犯错误是由于经验少。毛主席对我说,你不是经验少,是思想方法不对头。他要我学点哲学。过了一段时间,毛主席还是对我说犯错误是思想方法问题,他以张国焘的经验并不少为例加以说明。第三次毛主席同我谈这个问题,他仍然说犯错误是思想方法问题。”
“后来,我把毛主席从井冈山到延安写的著作都找来看,研究他处理问题的方法。同时再次考虑,错误到底是从哪里来的?我得出一条结论,是由于主观对客观事物认识上有偏差。凡是错误的结果都是由行动的错误造成的,而行动的错误是从认识的错误来的。认识支配行动,行动是认识的结果。”
“人之所以犯错误,都是由于不了解实际情况就匆忙地决定对策,主观与客观相脱离。当然,我们过去所以犯错误,也不是对实际情况一点都不了解,只是了解的情况是片面的,而不是全面的,误把局部当成了全面。片面的情况不是真正的实际,也就是说,它并不合乎实际。所谓难也就难在这里。我参加革命二十多年,犯错误都是因为认识上存在片面性。”
“当时我的体会就是十五个字::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
“不唯上,并不是上面的话不要听。不唯书,也不是说文件、书都不要读。只唯实,就是只有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研究处理问题,这是最靠得住的。”
“交换,就是互相交换意见。比方说看这个茶杯,你看这边有把没有花,他看那边有花没有把,两人各看到一面,都是片面的,如果互相交换一下意见,那末,对茶杯这个事物我们就会得到一个全面的符合实际的了解。过去我们犯过不少错误,究其原因,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看问题有片面性,把片面的实际当成了全面的实际。作为一个领导干部,经常注意同别人交换意见,尤其是多倾听反面的意见,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比较,就是上下、左右进行比较。抗日战争时期,毛主席《论持久战》就是采用这种方法。他把敌我之间互相矛盾着的强弱、大小、进步退步、多助寡助等几个基本特点,作了比较研究,批驳了‘抗战必亡’的亡国论和台儿庄一战胜利后滋长起来的速胜论。毛主席说,亡国论和速胜论看问题的方法都是主观的和片面的,抗日战争只能是持久战。历史的发展证明了这个结论是完全正确的。由此可见,所有正确的结论,都是经过比较的。”
“反复,就是决定问题不要太匆忙,要留一个反复考虑的时间。这也是毛主席的办法。他决定问题时,往往先放一放,比如放一个礼拜、两个礼拜,再反复考虑一下,听一听不同的意见。如果没有不同的意见,也要假设一个对立面。吸收正确的,驳倒错误的,使自己的意见更加完整。并且在实践过程中,还要继续修正。因为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这里所说的反复,不是反复无常、朝令夕改的意思。”
“这十五个字,前九个字是唯物论,后六个字是辩证法,总起来就是唯物辩证法。”
摘自《陈云传》与《陈云文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