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电影《夺冠》?
我是80后,在我读小学时,女排、体育,已经不是人们业余生活的中心,市区的文体中心,文化馆都慢慢改成商业场所了。
我对电影里那种,女排获胜后,人们举着灯笼、火把、红旗上街欢庆的场面完全没有印象,也不知家里人有没有带着还不记事的我去凑过热闹,但我记得我的初中政治课上,老师说,奥运会赛场上是综合国力比拼,说白了就是一个微缩版的战场。
可是我是如此不思进取的初中生,老师这么说了,我的业余生活依旧还是金庸、古龙、席娟、日本漫画,夹杂着世界名著,记得初中最轰动的事是《泰坦尼克号》上映,人们津津乐道里面大胆的镜头,当然那种级别的镜头,其实在当时的少女漫画中已经不怎么少见了。
所以你看,女排精神,别说现在,90年代,千禧年前就已经“黄鹤一去不复返”了。
坐在电影院里,那些场景还是熟悉的,毕竟中国的大建设90年代才轰轰烈烈拉开序幕,只是事情对我来说很陌生,电影里一再追问女排精神是什么,我边看也边在想。
吴刚老师扮演的袁伟民教练说,他第一次带队去美国比赛时,才在美国的宾馆里见到彩电、冰箱,所以,这个答案是“贫穷”吗?
我想应该是的,落后要挨打,战争的阴影如此庞大,即便硝烟已尽,走出这片阴影却并不容易,可能需要30年、50年。
这样长的时段,在历史中其实很常见,翻开史书,一个朝代战后复兴通常需要两三个皇帝才能完成,中间还指不定出些土木堡之类的幺蛾子。
女排精神的时代,战争的阴影已经很小了,但尚未完全散去,如果不能在体育这个战场上胜利,人心、士气就无法提振,很有可能就会被人乘虚而入,再加上那个时代电视机还不普及,电视节目不丰富,可能最新鲜的节目,更新最勤快的节目就是体育赛事了。
但今天,世界的赛场,综合国力比拼聚焦到了科技上,眼下芯片就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体育这个战场自然而然也就退出关注中心,影片开头就有这样一个伏笔,早在80年代,美国已经将电脑运算运用到体育赛事上了,那时中国的电脑需要卡车装,而到2016年的赛场,一个手提电脑就可以运算轨迹,运算概率,辅助赛事决策。
看到这里时,我忍不住开了个脑洞,是不是未来的体育赛事,会引入即时沙盘?那样的话,真的就要拼5G和芯片运算了,可能还要加上难以破解截获的量子通讯,越想越朋克,所以你看,至今为止,体育其实还是综合国力比拼。
至于郎平本人的经历看着也挺唏嘘的,我突然有些理解了,当初为什么好多电影人非要跑去国外拿奖,因为有些真香就是先要到外面香一香,国内才会发觉,哦,原来真香——这大概可以称之为真香第二定律。
好在去年的《流浪地球》《哪咤之降世魔童》大家可以渐渐感受到,中国变了,可以先在国内香,再香出国界了,包括华为、抖音,虽然现在遇到狙击,但女排的精神没有亡,我相信,会在未来的科技大战中还会再续辉煌。
曾经的夺冠是为了防守,为了不挨打,为了撑住一口气,卯足一股劲,如今的中国,造就了90后、00后更为强大的内心,如果要给这股力量这股精神寻找一个新目标、新定义,我想应该就是人民的幸福,我们爱国是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衷就是要给人民温饱,要给人民幸福,这种目标看起来或许土土的,却是这片土地最有活力的生命,这种生命可以长出女排精神,也可以长出华为精神,长出许许多多种令人民幸福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