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科考有几个等级?

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持续了1000多年的考试选官制度,创立于隋朝,一直到晚清才被废除,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科举自隋创立,经唐之发展,宋之完善,到明清进入鼎盛。可以说历代科举都有自己的特点。那么,科举分为几个等级呢?

唐朝的科举,分常科和制科。每年分科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称制科。明经和进士为唐朝常科的重要科目。

武则天则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宋代为科举考试的完善期。最初仅有两级考试,一是各州举行的取解试,一是由礼部举行的省试。

但是,就在开宝六年(973)这一年的科举出事了。

当时,翰林学士李昉知贡举,录取进士,诸科及第者38人。

当皇帝召对时,进士武济川表现极差,根本不像有学问的人。

这就引起了太祖的怀疑。

恰好这时,下第进士徐士廉击登闻鼓,控告李昉录取时作弊,并建议殿试,由皇帝主持。

为此,宋太祖就在讲武殿进行了一场复试,结果原来李昉录取的人中有10个落选。

最终,李昉被降职处理。而殿试便成了科举考试的最高一级考试。

到了明清时期,科举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

乡试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考中者称举人。

会试由礼部主持,考中者为贡士。

殿试名义上由皇帝主持,通过者为进士。

这就是科举考试的分级演变历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你可能想看:
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