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现在演艺圈娘炮能走红?为何娘炮这么多?真的是阴盛阳衰吗?
因为中国传统审美就是偏向“女性化”的,目前小鲜肉盛行只是回归传统而已。
早在西汉汉惠帝时期,因为汉惠帝的宠臣闳孺喜欢涂脂抹粉,结果汉惠帝身边的郎侍中都兴起了涂脂抹粉的风气。
汉初的郎侍中就是皇帝身边的郎官,这可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做的,汉初规定只有担任两千石以上高官超过三年,才有资格让自己儿子到皇帝身边做郎官;又或者家产在十万钱的非商人家庭出身的人也有资格参选。
换句话说,汉初皇帝身边的郎官要么是高官子弟,要么是富家公子。
而这些高官子弟和富家公子都开始模仿皇帝身边宠臣涂脂抹粉,说化妆在汉朝上流社会成为风潮,应该不为过。
《后汉书·李固传》则告诉我们后人,到了东汉时期,东汉的高官子弟喜欢涂脂抹粉的习惯依然没有改变。
李固是东汉名臣同时也是高官子弟,他父亲是司徒李郃,在东汉司徒是“三公”之一,类似于今天第一副总理。李固本人后来也担任过荆州刺史这样的高官,荆州刺史相当于清代的湖广总督。
他曾经被人诬告在皇帝的葬礼上毫不悲伤,只顾着化妆打扮“大行在殡,路人掩涕,固独胡粉饰貌,搔头弄姿”,是的,李固就是“搔首弄姿”成名的“主人”,我猜想大家都没想到,“搔首弄姿”最初是骂男人的话。
不管这是诬告还是事实,至少《后汉书·李固传》这段话告诉我们一个信息:在东汉时期高官子弟化妆是常态。因为如果李固不爱化妆的话,那么别人为什么会以“化妆”为理由诬告他呢?
到了东汉末年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上流社会男性化妆已经蔚然成风,在这一时期上流社会男性不化妆才奇怪。
这里尤其以曹操之子曹植以及曹操养子何晏化妆的故事最为出名。
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征荆州时结识了一位文学家邯郸淳,曹操非常欣赏邯郸淳的才华,曹操两个儿子曹丕和曹植同样非常欣赏,都求曹操让邯郸淳做自己的秘书,最后曹操因为喜爱曹植,还是让邯郸淳做了曹植的秘书。
结果邯郸淳第一次去见曹植,曹植居然让邯郸淳这个他辛苦求来的秘书在大厅等了他将近2个小时,原因是曹植当时才洗完澡,觉得就这么素面朝天的去见邯郸淳,是对邯郸淳的不尊重,要先化妆更衣后再出来与邯郸淳会面。
植初得(邯郸)淳甚喜,延入坐,不先与谈。时天暑热,植因呼常从取水自澡讫,傅粉。遂科头拍袒,胡舞五椎锻,跳丸击剑,诵俳优小说数千言讫,谓淳曰:“邯郸生,何如邪?”于是乃更著衣帻,整仪容,与淳评说混元造化之端,品物区别之意。——《魏略》
曹操养子何晏更是当时有名的大帅哥,《三国志》说何晏是一个热衷于随时补妆的人“粉白不去手,行步顾影”。由于他太爱补妆,因此魏明帝甚至认为何晏长得帅皮肤白是因为粉涂的多,毕竟“一白遮百丑“嘛,所以有一次魏明帝故意在夏天最热的时候请何晏吃热汤面,试验一下看看何晏是不是因为粉涂太多,所以才显得白。
说起魏明帝,曹操的孙子也是化妆达人,只不过魏明帝喜欢的不是抹粉,而是女装。史书上说魏明帝“好妇人之饰”,因为好女装,魏明帝甚至把皇帝的冠冕上的挂坠都从真白玉珠改成了珊瑚珠。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朝上流社会男子几乎清一色的都是化妆达人,《颜氏家训》称“梁朝全盛之时,贵族子弟,多无学术…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驾长檐车,跟高齿屐,坐棋子方褥,凭斑丝隐囊,列器玩于左右,从容出入,望若神仙。”
所谓的“施朱”是指的使用胭脂,可见在南北朝时期上流社会男性化妆比汉朝更进一步,不仅仅敷粉,还要涂脂。
到了唐朝,随着技术的进步,化妆品制作工艺不断成熟,除了涂脂抹粉,上流社会男性更流行起了“唇膏”(口脂),唐高宗就经常赏赐自己欣赏的大臣唇膏。
到了宋代,士大夫们除了涂脂抹粉外,最大的特点就是喜欢“戴花”,“艺术皇帝”宋徽宗每次出行都“簪花,乘马”,并赏花给随驾侍从戴,大家都花团锦簇的。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也爱簪花,还写了首《吉祥寺赏牡丹》赞美“戴花”风俗:“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
而明朝士大夫们相比于“敷粉”,更热衷于“护肤”。明朝中叶文学家沈德符在其著作《万历野获编》里就详细记载了张居正是如何“护肤”的。“膏泽脂香,早暮递进”,意思是化妆品和护肤品,对于张居正来说是每天所必须的。
沈德符还记载了万历时期一位有名的清官许宏纲,他的个人爱好除了化妆以外,就是往身上喷香水,同事和下属们就能闻到他身上散发出来的浓郁香味,“芳馥遥闻”嘛。
到了清朝,大家不要忘记清末梅兰芳先生比今天的小鲜肉受欢迎多得多,而梅兰芳先生可是“旦角”,最拿手的曲目是“贵妃醉酒”。
以上这些历史事实可以说毫无争议的证实了几千年来,社会对男性主流审美就是偏向“女性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