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梦筑的万里长城是什么样的?
“秦筑长城,因地形,用险制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横贯秦帝国整个北部边地的长城大体分为东、中、西三段。
秦始皇长城的东段:自东经113°30'内蒙古化德县境,沿北纬42°往东经过河北康保县南、内蒙古太仆寺旗、多伦县南,河北丰宁、围场县北,内蒙古赤峰市北境及奈曼旗、库伦旗南境,辽宁阜新市北,至东经122°之间。
这段长城或沿用战国燕长城旧迹,或新筑。据文献记载在辽河以东,秦始皇长城一直延伸至现朝鲜境内平壤大同江北岸。
秦始皇长城东段所经过地带的自然条件差别较大,采取就地取材,“用险制塞”、“累石为城,树榆为塞”的不同方法。赤峰、围场、丰宁一带的长城多选在山岭上,就地取自然石块垒砌,约占调查过的长城长度的50%。
内外两侧均用较规整的自然大石、中间填以乱石碎块或砾石,基宽一般为2米〜3米,横断面呈梯形,下宽上窄,估计当时城墙高度约3米〜4米,顶宽1米左右。在石筑城墙残基上,有的地段发现明显的接痕墙缝,表明是当时筑造长城按地区分工分段的。敖汉旗以东长城蜿蜒于黄土丘陵之间,则多以土夯筑,土石并用。
围场以西某些地段的
长城外侧还挖掘平行的长壕,城子乡一带长35千米保存完好,长壕上宽5米,底宽2米,沟深1米,壕、墙共宽12米。在长城穿越河谷的地段,或以沟堑代替墙壁,或在河谷一侧增筑一段平行的墙壁,水地一段多为石筑,两山之间则用天然石块砌成石墙,开成“石门”。
秦始皇长城的中段:自东经114°以西至106°之间,沿北纬41。左右,由内蒙古兴和县,经黄旗海北岸,绕过集宁市北境,顺大青山而西,经察右中旗,武川县南部的南乌不浪,固阳县北部的大庙、银号、西斗铺,然后北依阴山,南障黄河后套,经五原,杭锦后旗北境,西抵乌兰布和沙漠北缘,这是秦统一以后,蒙恬北逐匈奴,辟地数千里,利用战国时期赵长城的基础,加以重新修缮而成的。
阴山至贺兰山之间的广阔缺口当是秦统一以后巩。
由于基本上依托大青山和阴山,主要是用石块垒砌,在乌拉特中旗南部发现用石块垒砌的墙面有多次修缮的痕迹,基宽4米,高约4米〜5米。沿长城内外,在连绵的山巅上,还用石块垒成供传递军情用的烽火台,史称“烽燧”、“亭燧”,山谷间的通道则构筑了一些关隘城堡设施,沿黄河岸还夯筑了一系列城堡,皆称作“障塞”,使秦统一以后的长城中段形成纵深防御体系。
秦始皇长城的西段:由于蒙恬收复河南地以后,横贯甘肃、宁夏南部、陕北、内蒙古的秦昭襄王长城已失掉防御作用,西北边地已推进到黄河和贺兰山之间。秦始皇长城的西段是凭借黄河天险而成,以障塞城堡为主,未必修筑了互相连属的长城。贺兰山与阴山之间,因乌兰布和沙漠的移动,修筑长城可能已陷入流沙之中。
西汉曾沿贺兰山大修边塞,当时继承了秦朝的基础。今兰州、靖远黑山峡一带黄河东南岸的长城遗址,有明代边墙的一部分,但附近发现秦、汉时期的城址和大量墓葬,说明此段长城利用了秦始皇长城西段的障塞有所增补,有待实地和考古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