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金基德执导的电影《春夏秋冬又一春》?

与大多数人一样,认识金基德从《漂流浴室》开始。这部被媒体无知地打着“情色”的旗号吸引观众的片子,让当时观影经历并不十分丰富的我看得瞠目结舌说不出话来,以至于整个晚上满脑子盘旋着片子里的场景,最后在黑暗中楞是流下了泪。看完片后,能够这样让观众身心难受的导演是不多的。可能对于普遍稀少台词的电影天生有好感吧,我先遇见了蔡明亮,然后就是金基德。

  金基德出生于不幸的家庭,经历十分丰富曲折。最终学历是初中。虽然他毕业于农业大专,却因为学校为非正式学校,而未获得学历。有过5年的部队生活,转业后未找到过收入稳定的长期工作。30岁时,为了追寻自己的美术梦只身去了法国,在欧洲学习生活的2年时光使他的生活经历更为复杂充实。96年开始写剧本,当导演也只是心血来潮的想法,处女作《野兽之都》虽然已有了相当的暴力成分,但并非震撼之作。直到《鳄鱼》的出现,所谓“问题导演”的名号在他身上开始熠熠发光。

  金基德的电影基本是对不幸苦难底层人物的描写,但在表达上显然超越了韩国的国度及民族,显露着无法轻易模仿的大胆与独特。每部片子的选景、素材与细节无不透露着他的美术功底,以及所展现的不同一般的人生观、价值观与自成一套的哲学理念,这些都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们这位国际性的高产(每年一部半的速度,96年至今已有16部长片作品)又高质的韩国导演曾经的生活历程。  

  《春去春又来》看到第二遍才明白其实只有佛学的表象,其本质依旧是人生与命运的思考。“欲望”、“轮回”与“救赎”的主题本来便是老金的专用。幼年和尚用石头去绑鱼、蛙、蛇结果被老和尚用同样的方式绑住了自己,很多人认为这是一种对于“杀生”的惩罚,其实是老和尚在教小和尚学习如何去自我救赎;少年和尚与女施主发生了关系,也全在老和尚的预料之内,同时正是老和尚治好女施主重病的唯一有效的方法,这里也没有对与错的区别、没有佛教观念的束缚;小和尚为女子离开佛家仿佛更脱离了一般的佛教伦理。老金是要更深刻地探讨潜隐于人性内部的纠结与反复:柔弱与刚强,敦厚与暴戾,平和与偏执,善良与邪恶。在整体的叙事进程中偏离原有的“立地成佛”的故事原型,而更侧重以叙事变奏暗示人性较量的艰难与曲折。

  与蔡明亮一样,“水”依旧是老金的主要使用意象。首先从场景的选择就可见一斑。一大片被群山包围的湖水,虽然与老金以往片子中蕴含无数能量的海水略有不同,但仍然有毫不逊色的震撼之感。场景的安排非常有意思,一间小寺庙一年四季漂浮在平静的水面上。“水”是欲念的象征,佛家讲求无欲无求,但老金的安排显然在暗示,欲念是人的本能,任何东西都无法关住它。年轻和尚喜欢进入水中游泳撒欢,在面对少女施主的时候也是用游泳的方式发泄体能和欲望,在与少女偷偷上山野合的途中,水涨没了道路,欲望喷薄而发。而历经世事的老和尚从来懂得控制好自己与水的距离,不会轻易逾越。

  与“水”相仿,蛇从圣经里开始就成为了“欲望”的代名词。影片中也出现了多次。少年和尚最初也是在两蛇交尾的场面下萌发了最初的性意识。

  另一个有意思的场景,就是庙宇里面的隔间无墙却有门。很容易理解,“门”是常规的通道,而越墙却不走门则是违反常理的行为。少年和尚“越墙”的行为也只因为经受不住少女的诱惑。

  片中共有三次人物流泪的场景。壮年和尚杀妻后回来企图自杀、老和尚圆寂前、以及后来送婴儿的妇女在佛前。老金都用纸与布遮住了他们流泪的脸但能看清他们流下的泪水。泪是心中悲苦的流泻,而以老金的哲学,生命的悲苦来源自身的欲望,所以泪可以直接理解为欲望从身体的流出,此后便是解脱。

  可以说,在这个片子里,老金的意象使用是最为丰富和复杂的,这可能造成了该片看上去玄之又玄的重要原因。他借鉴了佛家的学说套用在自己的理解之上,不得不说是十分高明的。片子最后的部分,中年和尚重负登上山顶修炼是种相当终极的自我救赎方式,全部由金基德亲自完成,他确实是位身体力行的电影者,极好地统一了电影的艺术性与社会活动性。

  借用四季表达人生是非常妙的选择。将夏季与秋季作为人最动荡的时期,情色和暴力的因素全部注入在这两个集结。经历了世间普遍的爱恨情仇,在冬季冰封,孕育了下一个春季的重生。这次,“轮回”的主题变得十分明朗。而这种轮回并非只是在讲述一个人,一个季节便是一个人生阶段,每一次小和尚的出现其实也都可以看成是不同的人处在这一个阶段而已。  

  看惯了老金以前的片子,特别是我这种将《收件人不祥》和《空镜子》封为“神来之作”的影迷初看《春去春又来》是十分不习惯的。该片2003年上映,在此之前是以《漂流浴室》、《收件人不详》与《空镜子》为代表的极端狂暴虐心的作品,之后的作品仿佛明显的平和下来,尤以《空房间》为代表。所以说《春》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但他从来不会让人轻松地看片,对于人的自然本性的深刻挖掘和艺术表达从来不会让人失望。

你可能想看:
标签: 金基德
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