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发掘关羽的坟墓?

2022-04-16 16:47

在百科看到这个问题,一直不太想参与,但是十分气愤。气愤不是对于关羽墓的挖掘,而是提问这个问题的人没有理性,还有许多不明就里而随声附和的人。

简单说三点:

一是三国时期墓葬是历代墓葬出土藏品最“瘦”的时期。那时国力已经非常薄弱,加上从“厚葬”转向“薄葬”,因此,三国时期出土的东西都不多。甚至搞笑的是,在墓葬石牌上写的随葬品丰厚多种,其实都没有,或者就是明器。所以,要是某些人想从挖掘三国时期墓葬获得陪葬品的角度说,不如挖掘其他时期的。

二是三国时期墓葬挖掘数量很少,也就是近百座,这个数量与西周、东周一个墓葬群就上千座来比,小巫见大巫。何来楼主所言“三国墓葬已经挖掘不少”?

三是我国墓葬的挖掘有一整套完整的申报体系,不是哪一级政府想挖就挖的。主动型挖掘比较典型的例子是1956年十三陵定陵的挖掘。

1987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通知》。《通知》特别提出:“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文物部门的考古工作应主要是配合基本建设。考古发掘工作必须严格履行报批手续。对不妨碍基建的重要古墓葬、古遗址,在当前出土文物保护技术还没有完全过关的情况下,一般不进行发掘”。通知中关于不去主动发掘重要古墓葬的规定,实际上已明确了对帝王陵寝不主动发掘的基本思想。

国务院于1997年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善文物工作的通知》。《通知》再次重申了文物考古发掘应当坚持以配合基本建设为主,特别要配合做好大型基本建设项目的考古勘探、调查、发掘工作的基本方针。同时强调,为科学研究而进行的考古发掘,要充分考虑保护工作的需要,加强统一管理,严格审批制度。《通知》首次明确:“由于文物保护方面的科学技术、手段等条件尚不具备,对大型帝王陵寝暂不进行主动发掘”。

技术上的瓶颈常常会使文物的开掘成为破坏。秦始皇陵兵马俑在刚开始发掘出来时,表面有艳丽陶彩,但现在已经逐渐黯淡,甚至变黑;在长沙的马王堆汉墓发掘中,千年鲜桃却转眼化成一摊水。因此,“尽量不主动发掘”的理念在二十世纪中后期成为考古界的国际共识。

那么为什么还会有一些古墓葬遭到挖掘?

这种情况,一般都是“抢救性发掘”。

比如水利工程、城市地铁修建、高速公路、地产项目等等。

已经被盗,需要进行抢救。

秦公一号墓,盗洞多达160多。

还有的时候,是只挖掘了墓葬群中的某一个。由于公布了考古简报,盗墓贼会根据发掘结果对其他墓葬盗掘。这样的情况也出现了多次。不得已,暂时原本不想继续挖掘,但不挖掘就会被盗墓者挖掘。

关羽墓属于什么情况,我不太得知。但是,不是楼主想的那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