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顶层思维?

抗美援朝战役中,彭德怀亲自打电话,要求 63 军死守铁原。

哪怕缺兵少粮,也要守 15 到 20 天。

这是死命令。

因为铁原阻击战,是事关志愿军前途命运的一场决斗。

彭德怀甚至拿出了压箱底的本钱,压上了所有牌。

但,美军的兵力、火力和空中力量,都居于绝对优势。

按当时的情况,63 军最多勉强守个 3、5 天。

可一个不折不扣的奇迹,最终上演:

63 军圆满完成了彭德怀下达的任务。

1.志愿军的「破绽」

铁原阻击战之所以成为事关志愿军前途命运的一场决斗,是因为在第五次战役即将结束之际,我们陷入了巨大的麻烦。

因为 1951 年 4 月 11 日,李奇微接过了麦克阿瑟手中的指挥棒,升任驻朝我们遇到了一个极其难缠的对手——美国陆军中将李奇微。

鲜的「联合国军」总司令。这时正是第五次战役爆发的前夜。

但是,此时的志司高层,谁都没有意识到,李奇微已经精准无比地发现了志愿军的两个重大破绽。

个破绽:攻击时长。

李奇微无比精确地计算了志愿军的「攻势时长」。

他在反复推算之后,给志愿军的攻势作战起了一个名字:「礼拜攻势」。意思是差不多一个礼拜左右,志愿军的攻势会达到顶点,然后就戛然而止。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

第二个破绽:攻击距离。

更可怕的是,李奇微还精确推算了志愿军的「攻击距离」。

他发现,志愿军的一次前进攻击大概是 20 公里,每到 20 公里后,就会停下来稍事休整,然后再次出击。

所以,他得出结论:只要美军将距离拉到 20 公里之外,比如 22 公里或 24 公里,那么,就可以让志愿军的「重拳」落空。接下来就趁势反击。

他又猜对了。


什么是顶层思维?

图:李奇微(中)的标志装扮是身上总挂着一枚手榴弹。

实话实说,志愿军的这两个破绽其实都源于我们的后勤补给能力有限——天空中到处都是美国人的轰炸机。李奇微做到了知己知彼。

1951 年 4 月 22 日,彭德怀下令发起第五次战役。

前线,李奇微一声令下,美军有序撤退。美第 1 军、第 9 军等部队一步步地向后方退去。

注意,他们是按照李奇微给出的「算法」,精准地撤退。虽然韩军集团遭受重创,英军历史悠久的格洛切斯特营被我军全歼,但这一切并不影响美军的行动。

以美第 3 师为例,他们在司令范弗里特的率领下,每天只退 24 公里,一步也不多退,一步也不少退。刚好卡在了志愿军「攻击距离」的最末端之外。

然后,等志愿军休整时,他们就利用空中优势和炮火优势开始远程反击——不接触,不近战,持续消耗志愿军的锐气。

实事求是地说,李奇微的确是个「算法大师」。

果然,志愿军在 4 月 29 日结束了为期 7 天的第一阶段攻势,又在 5 月 16 日发起了第二阶段的攻势,然后在 5 月 21 日结束了攻势。

美军仍在后退。

表面上看,志愿军的形势一片大好。

5 月 20 日前后,志愿军往南突击最远的 12 军已经打到了 37 线附近,正面进攻的 3 兵团(王近山)、9 兵团(宋时轮)、19 兵团(杨得志)也已经突破了联合国军的正面防线。

但是,到了这个时候,志愿军的弹药补给基本上已经消耗殆尽,成了强弩之末,不得不转入休整。

5 月 21 日,志司下令志愿军撤退。但他们不知道,「算法大师」李奇微提前一天向美军下达了全线反击的命令。他要抢占先机。

这就好比两位顶级拳手在比赛,其中一位一拳击出,正准备收回来的档口,却不料对方的一记重拳刚好趁隙而来!

李奇微的胃口大到不可想象——他准备一口气吞下志愿军的所有前线部队。

他的计划高效直接:

第一步,充分利用制空权的优势,对志愿军的补给线进行无差别攻击,让本就补给困难的志愿军,补给更困难;

第二步,派出大批包抄部队,一路狂飙猛进,飞速冲向位于志愿军后方的指定位置,截断志愿军的退路;

第三步,正面战场的联合国军趁势全线反击,打击已经失去补给、陷入包围的志愿军,来一场罕见地大歼灭战。

战场上的形势瞬间逆转。

美军集中 3 个军(第 1 军、第 9 军、第 10 军)、7 个师,外加英法韩等多国部队,总兵力超过 30 万。

他们的坦克、装甲车、运兵车在轰炸机群的掩护下,一天之内急进上百公里。志愿军的三个主力军,27 军、12 军、60 军一下子被陷在敌后,万分危急。

5 月 27 日,在北汉江鹰峰一带的志愿军第 180 师陷入美韩联军包围,造成了我军历史上极为罕见地成建制的损失。

不远的前方,志愿军的大部队,3 兵团、9 兵团、19 兵团同样面临险境。很多部队的弹药补给已经所剩无几,而且各个部队都有不同程度的战斗减员。


什么是顶层思维?

但是,美军的进攻却丝毫不停——他们等的就是这一刻。

5 月底,美军的反攻已经逼近 38 线。他们的前方就是志愿军最后的屏障:铁原。此地若失,大势去矣。

2.生死存亡

铁原、金化一线,位于朝鲜半岛中部地区,被称为「铁三角地带」。它的北面就是一马平川的大平原。这是拦在美军面前的最后一道屏障。

如果美军占领了这里,接下来就可以毫无遮拦的向下一路俯冲。美军的机械化优势将被放大到极致。

最最要命的是,此时志愿军的主力部队几十万人正好都在这一线。从时间上计算,要彻底从这里撤离,并在后方构筑坚强防线,至少还需要 2 周左右的时间。

所以,时间就是生命。


什么是顶层思维?

图:铁原的位置极为关键。

形势逼人,彭德怀亲自打电话给 19 兵团司令员杨得志,要他派 63 军死守铁原。

「守多久?」杨得志问。部队现在的情况是缺兵少将、缺食少粮。他想如果守个 3、5 天还勉强可以。

但,彭德怀的回答是守 15 到 20 天。

杨得志的头大了。但彭德怀只说了一句:「就算把 63 军全打光,也要守住铁原!」

这是死命令。

为了守住这里,彭德怀拿出了压箱底的本钱:给 63 军加强了一个师(194 师),又抽调了 500 名最能打的老兵过去,还把志愿军的预备队 39 军调来铁原北部,准备时刻顶上。

最后,再给 63 军配备了两个炮团,其中一个是苏联援助的喀秋莎火箭炮团。

所有的牌都已经压上了。拼了。

63 军(下辖 187、188、189 三个师)的军长叫傅崇碧。在解放战争时期,他率领部队力克石家庄、新保安等地,所向披靡。

但,此时的 63 军只剩 2 万多人,每个师只有七八千人。

傅崇碧本人已经连续几天没有吃过正经饭了,唯一的伙食就是一天一把豆子。战士们甚至饿得把马粪扒开,捡里面的豆子吃。

此时,要对抗美军,对 63 军来说,有两点非常致命:

①铁原的防守面积太大了。

宽度 25 公里,纵深也有上 20 公里,在如此宽大的防御正面,2 万多人撒过去,就跟撒盐面没有太大区别。

②美军太多了。

以往总是我们以多打少,可这次,对面的美军足足有 5 万之多。是我们的两倍。

说实话,以傅崇碧自己最初的估算,铁原估计最多能守 3 天——就算把所有人都拼光,也不一定能完成至少半个月的坚守任务。

这是非常残酷的现实。

5 月 27 日,美军开始向铁原方向发起进攻。3 天以后,他们已经突破了前方 65 军的防线,来到了铁原的近前。为了给 63 军多争取几天修建工事的时间,65 军以血肉之躯阻挡美军的装甲攻势,全军被打残。

6 月 1 日,美军来到了铁原。他们一上来就用上了常人想象不到的招数。

63 军军长傅崇碧对铁原阻击战的部署是一个「倒品字形」,187、189 师在两头,188 师在后面当预备队。


什么是顶层思维?

6 月 1 日,到了真正开打的时候,傅崇碧猛然发现了两个要命的问题:

1.美军选择的主攻方向根本不是他以为的左翼阵地(187 师驻地),而是 189 师防守的右翼阵地。

2.美军的火力强度已经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

地面的炮弹跟空中的炸弹、燃烧弹比下暴雨还恐怖,往死里扔。把一个个的山头要么寸草不生,要么烈火熊熊。

仅仅半天之内,整个铁原已经变成了人间地狱。

63 军面临着极致的考验。他们的生死成败关系着整个志愿军、整个朝鲜战争的前途命运。

3.范弗里特弹药量的克星

有一说一,在整个铁原阻击战中,志愿军之所以能够以绝对劣势顶住美军的狂攻,绝不仅仅只靠勇敢和所谓的「人海战术」。

仅以这场战役而论,要说人海战术,那也应该是美军。

因为美军的攻击部队足足有 4 个满编师(骑兵第 1 师、第 3 师、第 25 师,韩军第 9 师),5 万人。而我们这边只有 2 万多人。美军方面有 2:1 的兵力优势。

打仗,装备、战术、精神,三者缺一不可。志愿军在后两样上做到了极致。

整个铁原战役分为前半段和后半段。

战役的前半段(5 月 30 日—6 月 4 日),美军的攻击重点始终是防守右翼的 189 师。

189 师的师长叫蔡长元。他发明了一种战术。这种战术没有具体的名字,我们姑且根据它的特点,叫它「运动中的钉子战术」吧。

什么意思?

你可能想看:
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