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大家的消费都降级到什么程度了?
大概14年的时候有位高人很气愤的跟我说:要勒紧裤带了。
当时我觉得天方夜谭,刚开始就喊结束?
15~20年属于靠惯性续了一波,当时估计还能持续个三五年。
黑天鹅把一切计划都打乱求,措手不及,都特么绷不住了,各行各业踩踏。
21年的时候绝对有风声漏出来,有些离政策近的公司至少179度转行,普通人完全看不懂,有些聪明人还扔烟雾弹猛打方向,迷惑的年轻人不要不要的。
现在底层的生意已经没有利润了,只有现金流。
什么意思呢?
以今年搞得红红火火的社区电商为例。比如一个小区一天的菜销量是2000斤,零售价每斤4元,那就是8000元。肉1000斤,零售价每斤20元,那就是2万元。
这个小区一天的市场容量只有2.8万,本来由3家超市分这2.8万。结果,现在各家巨头入局。你分走一点,我分走一点,意味着其他3家超市的存量是减少的。
互联网平台其实并不在乎这个赚不赚钱,甚至于赔钱也没关系,就当是打了个广告,花钱买流量。
听说TB平台一年买流量的钱就要花掉数百亿,比如春节搞红包活动,各大平台的跳转页面,都是需要花钱买流量的。总体而言,阿里折腾的项目最多,支付宝支付跳转广告也好,种树也好,弹个车也好,各种保险也好。分析下来,就是哪怕不赚钱,平台就当是为了打广告。
这个流量的钱如果由全民来分摊倒还好,如果砸向了哪一个行业,那个行业就此一地鸡毛。现在几家一起砸向了生鲜,注定了不论结局如何,生鲜都将在很长的时间里一地鸡毛。
做生意的会发现,现在越是做大众化的东西,越没有利润。互联网平台倒也不在乎有没有这点利润,没有利润就学长租公寓,现金流在账户里撑几年,熬死其他同行,自己获取大量用户后再涨价捞回来就是。
反倒是做稍微高端点的生意,比如黄金回购、名表名包的回收典当,利润还不错。但这个行业也是有门槛和一定风险的,例如需要不少现金流,或收到假货等。
目前,除了游戏和广告,大部分行业很难蓄现金流。
比如广告,你把钱给平台作为广告费,货款你是自己跟客户收,还是电商平台收呢?
你既需要花钱在平台买流量、各种直通车,同时还要把钱在平台放上一段期间,半个月一个月的,作为现金流,压在平台。多拖一天的时间,平台就多上亿的现金流。
没创过业的,理解不了现金流对一家实体企业的重要性。
比如一个月结一次款,我这个月的货款有100万。如果这100万能及时回款,那就能够把资金周转起来。如果拖了一个月才回款,那很多小企业就要准备借钱了。
所以我们看到很奇葩的一幕,一方面你要在平台支付广告费,一方面你的现金流也被压着,迟迟结算不了。还有,你没钱可以到平台借钱,所谓的辅助小企业。
这时候就相当于,我拿你的钱不给你,还不用给你一分钱利息,然后再把你的钱给你放贷,你还得付利息从我这里借。
这玩法,比旧社会的地主还狠。你说地主,也就是租地给你收佣金;狡猾的中东犹太人,也就是抽个过路费放个高利贷,但他们也没办法拿货主的货款再放贷给货主。
你说十多年前跑黑大巴的,也就是拉到指定饭店,必须吃50块钱一碗的面条,不准去另一家饭店,敢不吃或者换一家吃就把你扔在那里。
平台现在的这套玩法,简直是集结了古今智慧的“精华”!
你今年看到的消费降级现象,其实是生产过剩的镜像。
别看现代经济搞得好像很复杂,其实概括起来就是生产和消费,但归根结底还是消费。
因为有需求才有生产,而消费,就是最终端的需求。
所以说消费,才是经济发展的终极引擎。
于一国而言,为满足别国的消费而生产,叫出口导向的经济。
为满足出口而兴建的工厂、港口、交通等一系列基建,以及随之衍化而来的城市化,就叫投资劳动的经济。
当别国增长停滞,需求下降,又或者是他们对外部供应链没有安全感,要求产业回流。
那么出口国内部,就必须产生足够的消费需求,来接住这些产能。这个,就叫作「内需驱动的经济」。
所谓的东亚模式,走的都是这种路线。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中,车头角色依次由出口、投资和内需扮演。
2021 年,新兴国家的 GDP 增长中,消费的贡献率已经达到了 65.4%。
所以消费降级,可不仅仅意味着大家不愿意花钱了,更预示着经济要出大问题。
大家消费降级,这些钱都去哪了?
一对城市中产精英,俩每人月入15000元,一个月加起来共有30000元,非常乐观,他们找亲戚借了一些钱,首付加装修一共花了150万,之后月供13000元,一共三十年。
后来怎么样呢?疫情来了,公司不景气,一人失业,一人由原来的年薪20万降到了13万,除了被动接受薪酬调整,别无他法。
换工作吧,工资更没保障,自己创业吧,又没有这个实力。房贷金额太高,就是举全家之力都已经无力支付房贷。
最近扛不住了,房子正在接受法院拍卖,房子卖不出去还得打折再打折。最后房子没了,首付款也没了,还欠下亲戚一笔债,算是一夜回到解放前。
那么问题来了:他们十年的积蓄和后20年的劳动剩余价值,去那里了呢?
地方拿了土地财政和税收,房地产商拿了购房款,银行透赚得盆满钵满,可是政府说没钱,房企说没钱,老百姓也说没钱,可是钱不会凭空消失,大家为了买房花掉的钱,必然是被另一部分人拿走了。
最近在知乎看到一个博主的视频采访,他在国内各个高档小区的车库里采访开超跑的车主。
采访来采访去,他发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就是这些车主,特别是开法拉利或者兰博基尼的,大多是年轻人,这不奇怪,奇怪的是啥呢?
奇怪的是他们白天开大众丰田,晚上和周末才开这些超跑出门潇洒泡妞。
一采访才知道,他们大多数都是在体制内工作,央企和国有企业居多。性格都很好很低调。
问他们问题,他们会告诉你这些车是家里父母买的,自己在大城市一个月五千多到一万块也能过的非常好。
你必须要承认的是,他只要不乱讲话不炫富,不该碰的东西不碰,就比任何人都舒服。大学和硕士在国外读的,该玩玩了,该花花了,该见的见了,回家收个心,找个门当户对,或者为了保证基因优良找个高颜值高学历繁衍后代,这就是他们舒服而又简简单单的一生。
房地产是目前为止收割财富最锋利的一把镰刀,锋利到什么程度?
他能够一次性的把两代人,你前半生所有的积累,加上你父辈一生的积蓄,再加上你后半生还没挣到的钱,提前预支给他,一次性全部收割走。
一线城市一次性的几百万甚至上千万,二三四线城市三四百万一两百万。如果你从开发商手里边儿买新房子,就会被开发商和他背后一整个长串利益链条给收割。
90%勤奋努力的人养活了10%不劳而获的人。而这90%的人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另外10%的人活得更好。然后这10%的人绞尽脑汁,不断的去设计各种规则来限制、控制90%的人。
富人的财富都来自于穷人的劳动,穷人越努力,富人就越富有,这才是所谓的年轻人消费降级。
你以为到这就完了吗?
年轻人,还是太年轻了呀。
喘口气深呼吸再继续看吧,。
看看那么多烂尾楼集体停贷,也就是说,你交了钱,还不一定能拿到属于你的东西。
地方拿了土地财政和税收,房地产商拿了购房款,银行透赚得盆满钵满,最后把年轻人一辈子的收入掏空,那你卖了人家东西也得给人家东西吧?可是整个地产链条上所有的体系都可以违约且不承受责任,最后就只有穷人不能违约,还不能申请个人破产。
早在90年代初的时候,日本就出现了一类电视节目。
有人分享如何用普通的超市食材,通过操作手法,在口味和外观上模拟高档食材,比如用培根土豆模拟汉堡排。
有人分享如何把早餐制作过程变得更节能,煮过面条的水热鸡蛋、烤箱余温热吐司之类。
还有人分享如何把纸壳子包装改造成家庭生活小物件的。
或者是如何用便宜服装搭配出时尚的感觉、高级的感觉。
原因也挺简单的,日本泡沫经济破灭了。
债务是刚性的,房价可以跌,但是贷款不能少;基本消费是刚性的,饭不能不吃,能压缩的是可选消费。
但是这里有人会有疑问:那为啥要模拟好食材呢?没钱不能不吃烤面包么?
因为之前的消费时代,日本消费者是真的吃过见过很多东西。
人就是这样,吃过见过好东西之后,就会有记忆,得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忘掉。
于是这种节目才有了土壤——成本降低,但是品质没有降低太多——精致的抠。
这话说得没错,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这类内容很受欢迎。
这不光是在日本,欧洲的贵族时代结束以后,也有很多没落的贵族,手里的钱那是见少,但还要维持个贵族生活的品质;满清的有些遗老遗少,也好个“穷讲究”。
这一代中国的年轻人,实话说是用极短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消费升级的过程。
这里有确实前几年经济不错的原因,也有互联网传播力凶猛的原因。
他们消费了一些自己这个收入水平,根本不应该经常消费的东西。
直接结果看,导致了很多年轻人出现负债的问题,间接结果看,他们的口味被钓得很高。
所以出现低成本制作质量相对下降不多的消费品,很正常,而且会成为一种趋势,但这个不是终点。
进入21世纪以后,日本的那类节目逐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尼特族、平成废宅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
一个原因是,日本本土的消费品牌用了几年时间把消费品做了全面的“降级”,消费者不需要自己低成本制作什么东西了,很容易就能买到成品。
另一个原因是,经济持续低迷,消费者发现低成本维持精致,并没什么意义。
之前看到过一个2ch上的帖子,被中国网友给翻译过来了,大概意思就是没钱还要尽量精致,为的是给自己一个暗示:我在认真生活,不放弃希望。
但几年时间,十几年时间,维持了很久的精致,最后发现没什么用,工资不涨还是不涨。
钱包不因为你把冷冻鱼块加热了,调出好吃的酱汁,在盘子里摆成好看的形状,就变得更鼓。
于是很多人就干脆没什么讲究了。
平心而论,我对这种彻底的,完全不讲究的生活方式还是不太认可的,现代社会多数不需要解决生存问题,多少都应该有点生活的味道。
只不过这种现象对消费市场也是个启发,经济如果长期低迷,很多人会逐渐忘掉曾经的消费经验,失去消费欲望。
年轻人现在精致的抠,说明他们还有消费的想法,要避免的是他们的这种想法都没了。
当然,这就不是年轻人应该解决的问题了。
反正收藏你也不看,点个赞意思下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