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为什么晚上要打更?

2024-09-09 13:37

古代晚上要是没有打更人,那就太恐怖了。

明朝末年,也就是公元1600年左右,在一个人口只有四五万的偏远小县城里,有一位60多岁,依旧无儿无女的打更人。

古代的打更人,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也不缺乏流传下来的江湖传说,由于经常昼伏夜出,几十年如一日,而且绝大多数打更人都无儿无女,所以这一职业,尽管也算是个公差,但是却一直跟赊刀人,散仙一样,都被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别看只是简单出门巡个逻,但是据说这一行可很有讲究,更重要的是讲究传承,而且据说打更人具有驱邪避秽的特殊用途。

那是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里……

天干物燥,小心火烛!

笃笃--咣咣

60来岁的林老汉,又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村里的老一辈人都经常说,林老汉还在年轻的时候,做过木匠,也做过山贼,但是每当有人问起林老汉这些事儿的时候,他只是憨憨的一笑置之。

总之就是既不肯定,也不否定,给人一种相当神秘的感觉。

原本在县城之中的打更人,并不只有林老伯一个,但是这段日子说来也奇怪,其他的打更人不是有事,就是出事儿!

所以今天夜里就只有林老伯一个人打更了。

为了能够克服内心的恐惧,打更人一般都是两人为一组,一个人手里拿锣,另一个人手里拿梆。

每天夜里只敲5次,间隔一个时辰敲一次,敲完第5次也就说明今天的工作顺利结束了。

这时候天也就大亮了,就是我们俗话说得五更天。

由于搭档有事儿,今天晚上的打更人只有林老汉一个,所以他的工资直接翻倍了。

林老汉也像往常一样出门了,毕竟多拿一份工资,就得多负起一份责任来!

毕竟要是连林老汉也撂挑子不干了,那还真说不定,会有什么事情发生。

尽管夜色已深,但是毕竟那是走了无数次的路,即便是只有一个人,林老汉工作这么久,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所以也没放在心上。

一更天到了,林老汉只是自顾自地敲锣打梆子,随便用了厚重而又嘹亮的声音喊道:

天干物燥,小心火烛。

只不过这回说来也奇怪,原本呼啸的大风也停了,空荡荡的街道上,除了林老汉自己的声音,月亮也在不知不觉之中,藏到了乌云背后。

即便是这样,这些年没少见过怪事儿的林老汉,只是心里咯噔了一下,但也并没有放在心上!

溜达完了第1圈,并没有发现什么异常的林老汉,就折返回来了,迷迷糊糊没过多久,就要开始新一轮的打更了。

一般这个时候需要人打起精神,毕竟这也是极易发生意外的时间段。说来也奇怪,二更天并没有什么异常。

一晃就来到了三更天,林老汉还是按照原来的路径,晃晃悠悠在街道上走着,没想到前面的一幕让他呆住了。

原本空旷无人的街道上,突然闪过不少的人影,隐隐约约之间,他们向林老汉所在的方向迎面而来。

林老汉手中的灯笼,也在这个时候不偏不倚,摇摇晃晃起来,借着微弱昏黄的灯光,林老汉也看不清那是多少人。

压根不信邪的林老汉,也相当好奇。

这大半晚上的,这么多人集体出动,难道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吗?

看到林老汉大摇大摆向他们走去,那伙人影居然定在原地不动了。

随即在夜色中传出一个低沉的声音:

老三,不是你说交代的事情都办好了嘛,怎么还会有打更人?

旁边的瘦子随即悄声说道:怎么把这老汉给忘了?等下就去解决了他!

就在说话间,林老汉也已经走到了他们跟前!

看清楚了眼前这几个人的打扮,林老汉不由得心中一惊:

这黑灯瞎火的,对面足足有8个人,个个披麻戴孝,还抬着一顶黑漆漆的大棺材,挂在棺材顶上的灯笼便忽明忽暗,在那一瞬间,仿佛有种阴间鬼差的感觉,但其实这点场面,对于林老汉而言,也还不算什么大惊小怪的,但是普通人可能就吓尿了。

双方在碰面的那一刻,都没有人率先开口打破寂静,只是默默地盯着对方。

直到林老汉试探性地开口问道:诸位这是去干嘛呀?

只见领头的那位汉子不客气地说道:看不出来我们这是去送葬吗?

眼看对方来者不善,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林老汉就想要快点走开了,毕竟对方人多势众,即便是发生什么,自己也没有任何办法!

那帮人本想对林老头动手,但是看到老头也是明白人,很识趣地走开了,所以也就没多做什么,而且他们神色慌张,应该是有更重要的任务去做,所以也就没有过多耽误时间。

看着逐渐走远的一行人,林老汉终究还是留了个心眼,毕竟他在刚才经过那伙人的时候,深吸了一口气,凭借着敏锐的嗅觉,他知道这里肯定有问题,而且那种特殊的气味,只来自于一个地方,那就是城中的死牢,毕竟那里经常会有死刑犯的尸体。

那种味道林老汉再熟悉不过了。

再看看一行人经过,留在地上的那一串湿漉漉的脚印,更加印证了林老汉的猜想。

关键是眼尖的林老汉还发现,那几个人的棺材里绝对有东西,并且不是一般的东西,8个彪形大汉,都差点被压弯了腰,事出反常必有妖。

刚想到这里,对面为首的那个大汉,突然向并未走远的林老汉狂奔而来,意识到大事不妙的林老汉,赶紧拎起手中的铜锣,当当当连续敲了三下,这也相当于打更人的暗号。

就是为了应对各种突发情况,随即转身就跑的林老汉,边跑边喊道:杀人灭口啦……

其实在古代,晚上衙役们也会值夜班,就是为了应对各种突发情况,林老汉连续三声铜锣响,就已经惊动了值班的衙役,眼看着前面亮起的灯火,林老汉笑了。

背后那名彪形大汉再也不敢追了,转头就带着那一伙白衣人,迅速消失在夜色之中,就连抬着的那一口木棺材,也被扔在了地上。

几名衙役看到气喘吁吁的林老汉,赶紧问道:林老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儿?

还没顺过气来的林老头,转身就指了指扔在地上的棺材,随后又把刚才发生的事儿讲了一遍。

带头的衙役感觉此事非同寻常,随后就带着手下前去查看,顺便让身边一个年纪较小的衙役去禀告县太爷。

等到县太爷召集人手来到那口棺材前面,随即就吩咐衙役打开了,看到棺材里的东西,他傻眼了。

偌大的棺材里竟然没有人,反而被无数的金银财宝填满了,确实令人匪夷所思。

只不过稍作迟疑,林老汉当即就脱口而出:是盗墓贼!

县太爷当即就让手下们去搜寻,但是林老汉却说:慢着,跟我来。

林老汉这才说出了自己的分析:他们鞋子上有泥,并且身上有刺鼻的味道,应该在城中死牢附近!

果然,县太爷带着衙役们,在死牢附近的一个隐蔽角落里,找到了盗洞,并且成功抓获了这伙盗贼。

至此,这个故事也算告一段落了,林老汉也因为抓捕盗墓贼有功,得了一笔赏钱,彻底回家养老去了。

看完了打更人巧抓盗墓贼的故事,你是不是也对打更人有进一步的了解呢。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重点聊聊这几个问题。

什么是打更人,打更人的历史究竟从何时开始的?

其实,古代打更还有另一种说法,叫做击柝,这里的柝,也就是打更人常用的木头梆子,说白了就是一根中间空心的木头。

由于我国古代房屋主要是木质结构,而且古代没有先进的照明设施,依赖蜡烛和煤油灯,是极其容易引发火灾的,所以打更的行业也由此而生。

所以由此可见,打更的第一个用途,主要就是为了预防火灾发生,即便是有火灾也能够提前敲响警报,惊醒睡梦中的人们,防患于未然。

目前已知打更的最早记载始于东汉,所以打更距今至少也有2000年的历史。

而且由于打更的重要性不容小觑,所以这一传统的职业,其实也算是公务在编人员,和今天的保安大叔,多多少少有点相似的味道,但二者还是有本质的区别的。

只不过古代的打更人来说,由于门槛比较低,唯一的要求就是胆大心细,而且上的都是夜班,所以有时候要特别注意,这一职业甚至成为了许多乞丐争先恐后选择的工作,再怎么说能够吃饱饭,晚上巡个逻,也比无家可归要好太多了。

打更的主要用途是什么呢?

其实除了刚才提到的防火,还有报时,防盗。

报时也是打更的基础属性。

根据打更人所喊的口号变化,我们也能够感受到古人的作息时间!

戌时一更天,相当于我们今天的晚7:00~9:00,这个时候打更人喊的是天干物燥,小心火烛。

亥时二更天,是晚上的9:00~11:00,古人的活动到这个时候基本上都结束了,也是该休息的时候了,所以这时候打更人喊的就是关门关窗,防偷防盗。

子时三更天,打更人喊的是平安无事,毕竟这个时间段,也算是事故高发期,所以注意安全很重要。对应的就是11点到次日凌晨1点。

丑时四更天,对应凌晨1:00~3:00,这个时候已经会有鸡鸣叫了,而且由于是气温相当低的时候,打更人也会善意的提醒:天寒地冻。

寅时五更天,就是古人该起床的时候了,古代皇帝起床,也差不多这个时候,别以为当了皇帝就能睡懒觉,大臣们也一样,毕竟还是要领工资的,所以这个时候的打更人,就犹如闹钟一样,当然也是他们该下班的时候,所以就会喊道:早睡早起,保重身体。

毕竟在古代不能人手一块手表,也没办法人均一个手机,所以打更人就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那么聪明人就会问了,打更人是如何知道时间的呢?

这个其实很有讲究,古代人计时,一般用漏壶,一般也会标有刻度,加满水之后通过水位变化,来观测时辰的变化。

当然古代人也会用点燃一炷香的方式,来计算一个时间段。

只不过古人一般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且古代人,不论是夜生活还是熬夜,都没有现代人厉害,所以一天24个小时,对于他们来说基本是够用的。

别看他们三五点就起床了,但是他们睡得也早呀。

所以打更人除了报时,一般还兼顾防火防盗的任务,林老汉抓住盗墓贼,那就是活生生的例子,而且在黑漆漆的夜里,打更人能够很好的警报失火,除了避免发生人身安全意外,更重要的是保护居民财产。

当年就因为打更人的失职,在光绪皇帝即将大婚的紧要关头,紫金城内突然失火,无数珍宝和建筑化为灰烬,龙颜大怒的光绪皇帝,直接上当晚值班的打更人和看守领了盒饭!

知道了打更人的主要用途,其实就不难理解大根人家今天为什么消失了。

一是由于钟表的发明,人们不再需要打根人来提醒时间了,再加之建筑水平的迭代,所选用的建筑材料也更容易防火防盗,所以直接弱化了打更人的作用。

其实当年孙中山先生的父亲,就是一位兢兢业业地打更人,而且培养出来孙中山这样优秀的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