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人的预判能力这么强?

四渡赤水中,毛泽东险些辞职

因为他的一个打法,违反了最基本的战场原则——先弱后强,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对。

但在周恩来的支持下,其他人还是按他说的打了。

果然,这不仅避开了蒋中正的陷阱,还让红军找到了生机。

关键时刻,正是这样,无数个棋高一着的决断,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

一片黑暗:一渡赤水

要弄清楚四渡赤水到底神奇在哪里?首先就要搞清楚当时中央红军面临的形势有多么恶劣,或者说绝望。

1934 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连吃败仗,兵力由最盛时期的 14 万人锐减到 3 万人。

1934 年 11 月 27 日—12 月 1 日,中央红军和国军在广西的湘江上游爆发一场恶战,结果 8.6 万红军被消灭了 5 万多人,战损率高达 60%!

这就是惨绝人寰的「湘江战役」。

在这之后,蒋中正本着「趁你病要你命」的精神,调集了四川、云南、贵州、湖南等多省的部队,再加上自己的嫡系中央军,一共 40 万大军,对仅存的 3 万中央红军开始了围追堵截。

被逼急了,中央红军只能边打边跑,一路从江西跑到了贵州。紧接着就在 1935 年 1 月召开了著名的「遵义会议」。

在会上,从 1932 年起就靠边站的毛泽东成为政治局常委。

注意,这个时候党内最高军事领导人是周恩来、朱德。但毛泽东很快就会被赋予极为重要的权力和使命。

原因无他,因为遵义会议后,红军的形势不但没好转,反而恶化了。

话说遵义会议上,中央红军制定了一个大战略:北上四川。

同张国焘的红四方面军会合,然后在川西或川北打出一个新的根据地。

在当时来看,这是唯一正确的出路。

虽说当时湘西也有贺龙的军队在活动。

但,稍微懂点历史的都知道,湘西的腾挪空间跟四川没法比。自古蜀地就是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啊。

但是呢,这里有个前提,就是你要能打到四川——此时,前后左右、东西南北全部都是国民党的追兵。

一、北边是川军。他们正铆足了劲儿要跟红军干一场。因为此时四川已经有红四方面军了。如果再让中央红军进来,两者合兵一处,那四川一哥刘湘可以直接跑路了。

二、南边是中央军。中央军的一众悍将正等着拿红军的人头去蒋中正那里领赏呢。薛岳、吴奇伟等人战功赫赫,装备精良。

三、西南边是龙云的滇军。龙云跟刘湘一个心思,拼了命也要堵住红军,否则的话,红军一到,中央军跟着就来了。

四、东边是湘军。湖南的何键。这个人杀了杨开慧。跟红军有不共戴天之仇。

五、最后,还有贵州的黔军。他们同样追着红军不放,想要咬下来一块肉。

看看,川军、滇军、湘军、黔军、中央军,四面合围,布下了天罗地网。


为什么有些人的预判能力这么强?

图:40 万国军的天罗地网

也就是说,此时的局面危如累卵。只要一步走错,就是满盘皆输。

1935 年 1 月 28 日,被逼到绝境的中央红军动真格了。

他们来到了遵义西边的一条大河,叫赤水河:一条南北向的河流,往北汇入长江。这正是后来四渡赤水的所在。

红军在赤水河边的一个叫作土城的小镇,发动了攻势。目标:灭掉这里的川军,然后沿着赤水河北上,过长江,进四川。

这是遵义会议后的开局之战,具有强大的示范效应。事关「北进大计」的成败。

为什么有些人的预判能力这么强?

图:进攻土城

红军上下都无比重视,出动的阵容堪称超级豪华。

看看出场名单: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聂荣臻、叶剑英……

十大元帅里的七位,还有主席、总理都在其中。

红军上下一个心思:如果说中央军确实不好对付,那像川军这种地方杂牌,难道还打不赢吗?

必须打赢。

28 日凌晨,冬风刺骨,细雨绵绵。战斗正式打响。

彭德怀第一个出场,指挥红 3 军团发起了猛攻。红军照着川军郭勋祺的部队就是一顿猛捶。

此时,为防万一,刘湘已经电令后方的泸州守军加强防御。

但,结局出乎意料。

川军悍将郭勋祺指挥他的六个团直接跟红军玩了命。川军人人好像打了鸡血一样,硬生生把彭德怀的部队赶了回来。

林彪带着红一军团紧急增援。朱德逼急了亲自上阵。情急之下,军委命令陈赓带着最宝贵的干部团往上顶,才终于顶住了川军的狂攻。

但从总体上看,战斗失败了。红军失去了过土城,北上泸州,渡过长江入川的机会。

这场战役结束后,红军上下沉默了。被剥夺指挥权的博古对毛泽东说起了风凉话:「看来,狭隘的经验论指挥战斗也不行嘛。」

这就是著名的「土城战役」。

川军展现了非同凡响的战斗力。

于是,红军迎来了一个「开门黑」和 2 个恶果:

一、北渡长江入川的计划彻底落空。因为北上这条路你根本走不通;

二、遵义会议后的首仗失利,再次沉重打击了红军的信心。而国军方面却信心大涨。强弱之势愈发悬殊。

此后,1 月 29 日凌晨,中央红军为躲避尾追而来的大批敌军,情急之下只能向西渡过赤水河,一头扎进了蒋中正布下的另外一个口袋——一张更加密不透风的网。

这就是「四渡赤水」的开局:一渡赤水。说白了,这只是不得已之下的被动选择。

眼前的形势已是一片黑暗。

拔剑四顾:二渡赤水

消灭土城的川军,然后北渡长江的计划彻底泡汤了。问题马上来了。现在怎么办?全军覆没的阴云,顿时笼罩在每一个红军指战员的头顶上方。

国军方面:蒋中正信心爆棚。

而那些历来被视为弱鸡的地方部队——王家烈的黔军、龙云的滇军、何键的湘军,尤其是刘湘的川军,精神抖擞了。

红军也不过如此嘛。

1 月 29 日,红军渡过赤水河后,不得已紧急启用了「PLAN B」——继续西进,打下云南跟四川交界处的重镇叙永,然后再翻山越岭进入四川。

总之一句话:还是要去四川——天下虽大,却已无立锥之地。

但就跟上一次要「北上」一样,这一次要「西进」,同样有个前提条件:打下叙永。

此时,蒋中正已经一眼看穿了中央红军的意图。

于是,熟悉的一幕出现了,委员长电令:①川军固守叙永,②滇军东进,迎击红军,③黔军在东北方向守株待兔,④中央军周浑元、吴奇伟率军追击,从屁股后面压向红军。

在蒋中正眼里,现在的红军就是一块行走的肉,川军、滇军就是砧板,而中央军就是那把剁肉的刀。

实话实说,蒋中正毕竟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正规毕业生。标准的科班出身。校长真不是白叫的。

从 2 月 2 日到 2 月 5 日,红军和固守叙永县城的川军再次爆发激战。结果跟上次一样,川军的战斗力再次爆表,红军的猛烈攻势再次被击退。

此时,屁股后面的中央军已经要过来了。

为什么有些人的预判能力这么强?

图:再次陷入国军合围

不得已之下,红军只能临时跑到扎西(今云南威信县)躲避。

看看吧:红军在一渡赤水,躲过一劫后,再次掉进了国军的无边大网。

局面已经到了绝望的地步。前面就是万丈深渊。

这个时候,红军内部发生了一件大事。

这件事在当时并不起眼——直到今天,也有相当多的人不知道。但是,它改写了中国的历史。

1935 年,2 月 3 日。中央红军最高层开了一个紧急会议。

会议的名字有点怪,叫作「鸡鸣三省会议」。会议地点在今天的鸡鸣三省村(今属贵州毕节)。

会上确定了一件无比重要,怎么说也不过分的事:请毛泽东同志作为周恩来同志在军事上的主要帮手。

从此刻开始,毛泽东的军事天才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在党内被打压了太久的他,终于迎来了人生的转折。

但是,他的第一个决策(或者叫建议)就让所有人大惑不解。

此时的形势是:前后左右,40 万国军如狼群般在围猎;红军身处云贵川交界之地,险山恶水之中。

拔剑四顾,天下虽大,几无容身之所。

究竟该怎么办?

毛泽东的答案是:哪里最危险,我们就去哪里——回遵义。杀他个回马枪!

所有人,包括后来的开国将帅们,听完都蒙了。

我们刚从遵义那里过来的,怎么又要回去?况且这个时候,遵义城周边已经被国军牢牢占据了。现在过去,不是送死吗?

不是送死。是死地求生。这里面有三个出其不意。毛泽东的决策,第一次展现了他异于常人的「思维导图」。

一、现在我们已经靠近云南边境,老蒋肯定认为我们的意图是继续西进,从云南翻山越岭进入四川。

所以,他绝对想不到我们会掉头返回遵义。这是第一个出其不意。

二、如果我们折返遵义,就可以跳出现在的包围圈,让他们用尽全力的一拳打在棉花上,四两拨千斤。这是第二个出其不意。

三、还有一点,我们在土城和叙永两个地方的攻坚战都没有取胜,所以,敌人一定想不到我们还会继续攻坚——打遵义。

这就是出其不意中的出其不意。

于是,在 2 月 18 日至 20 日,中央红军再次掉头东返,在太平渡和二郎滩等处向东渡过赤水河,随即向已经被敌人占领的遵义发起了猛攻。

为什么有些人的预判能力这么强?

图:二渡赤水,杀回遵义

这就是「二渡赤水」,实际上是下出一手「反杀棋」。

此时的遵义城及其周边,已经全部被贵州一哥王家烈的黔军占据。

话说王家烈跟刘湘、龙云可不一样,贵州就是他自己的地盘。所以,前不久就在红军西渡赤水河后,他马上迫不及待地把遵义占了。

现在,他接到战报,说已经跑路的红军突然回来了,已经到了桐梓县城(遵义北),正准备跟自己打一架,他大吃一惊。

但是,他也没有太惊慌。

因为王家烈的手里有两张「王炸」:

第一个王炸叫「娄山关」。

它是矗立在遵义前方的一座天险。号称黔北第一关。尤其是它的主峰之一点金山,那是直直的悬崖峭壁,有恐高症的人站上去都害怕。

妥妥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唯一让王家烈感到意外的是,红军明明在之前土城和叙永的攻坚战都失败了,现在居然敢来打娄山关。

这不是找死吗?

第二个王炸,是一个人,叫吴奇伟——中央军悍将。

吴奇伟此时正带着两个师,星夜兼程,在增援自己的路上。

也就是说,如果红军不能在一两天内拿下娄山关,攻占遵义,那就会面临被内外夹击的局面。

妥妥的一盘到嘴的肉啊。

王家烈觉得,在这种情况下和红军较量,就两个字:稳了。

2 月 25 日中午。娄山关战役打响。

红军方面,彭德怀指挥红三军团和红一军团发起了总攻。

第一个出场的是悍将彭雪枫。他率领红 13 团对着敌军的主阵地点金山,直接开始了最残酷的「攀岩式人肉冲锋」。

没有任何办法——以当时红军的技术条件,只能如此。

实话实说,红军上上下下都非常清楚,如果这次再失败,那前面就真的是死路一条了。

在巨大的生存压力和前面两次失败的双重刺激下,红军终于集体爆发了。

最终一战破敌。王家烈的督战队都打光了。

这就是著名的「娄山关战役」。这正是「置之死地而后生」。

王家烈傻眼了——他想不到红军的战斗力似乎突然之间上升了几个档次。

但随后发生的事,更加不可思议。

一天后,中央军悍将吴奇伟赶到了。

他立即指挥两个师向遵义城南发动猛攻。一时之间,中央军和红军打得难分胜负。财大气粗的中央军炮弹管够,而且有空军支援。

关键时刻,林彪率领精锐部队,神出鬼没一般,突然出现在吴奇伟设在忠庄铺的指挥部附近。

这是名副其实的「黑虎掏心」。

结果,吴奇伟惊慌之下,仓皇逃窜。中央军第 93 师 107 团被红军全歼。

这下,所有人都傻眼了,包括蒋中正。

那个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红军又回来了!

这就是遵义会议后,红军打的第一个大胜仗:娄山关、遵义战役。事后,蒋中正在日记中写道:【此乃剿共以来之奇耻大辱。】

而且,这一仗的胜利,无可置疑地印证了毛泽东令人费解的「毛式思维」确实比所有人都高出一筹。

关于这一点,还会不止一次地出现。

此后,蒋中正开始重新调整部署——他手里的本钱是红军的百倍以上。

他命令中央军的薛岳、周浑元,以及曾在土城击败红军的川军郭勋祺等,齐头并进,逼近遵义,并开始修建堡垒群。

「碉堡围困+大兵围歼」,这正是国军第五次围剿胜利的法宝,是德国军事顾问冯·西克特(德国陆军总参谋长)给蒋中正提的建议。

红军方面,趁此稍作喘息,立即开始讨论下一步的行动计划。

下一步的计划看起来似乎顺理成章:①趁此大胜之际,再次北上(像第一次打土城那样),过长江进四川;②不行的话,就东进湘西,跟贺龙的红二、六军团会师。也不失为一个办法。

实话实说,包括蒋中正在内的所有人正是这么想的。

之前红军不能这么做,是因为打输了。现在打赢了,还不赶紧按计划行事?等啥呢。

但毛泽东再次提出了他独特的看法。

重点来了,为了这个看法,毛泽东竟然罕见地提出了辞职——因为他的看法直接被大家否决了。

你可能想看:
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