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阅读《二十四史》?
可以跟着读史最通透的人——毛泽东的读史方法论来阅读,会有不可思议的效果!
这套系统的方法是我查阅大量史料,从毛主席的只言片语中梳理整理出来,基本可以模拟出毛主席是如何读史书的。
这是一套可借鉴可复制的读史方法论,我认为,只要有恒心有毅力,严格按照他老人家的读史方法论,十年如一日的读下去,我们必然能练就一双洞明世事的双眼,锻造出深邃的头脑,拓展思维的深度,获得无尽的思想韬略智慧!
这个读史方法论很长,信息量很大,耐心阅读,必有收益!
我分成两个部分:
- 一、毛泽东最珍爱的史书是什么?循序渐进的读史次序是什么?
- 二、毛泽东读史的三个阶段:青年读史、中年读史、晚年读史。
先说第一部分:毛主席最珍爱重视的史书及读史次序。
第1个问题:毛泽东最珍爱的史书是什么?
毛泽东读史,一言以概之:以《资治通鉴》的历史事件为纲,以《二十四史》的人物传记为目,沿着时间的脉络精读。辅之以各朝代文人的史论、笔记、野史,全方位地研读中国历史!
毛泽东一生读书甚多,据他身边工作人员统计,毛泽东生前读过的存放在中南海故居里的全部图书大约有十万册左右。
但在如此海量的书籍中,毛泽东下功夫最大、用力最勤、最为珍爱的是两部书:
《资治通鉴》与《二十四史》!
《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共294卷,300多万字。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涵盖十六朝共1362年的历史。
对《资治通鉴》,毛泽东非常喜爱,手不释卷。他在晚年与孟锦云谈论此书说:
“这是一部难得的好书啊!我读了十七遍,每读一遍都获益匪浅。”
《二十四史》则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正史的总称,均以纪传体编撰,涵盖中华五千年史,共计3213卷,约4000万字。
此书也是毛泽东的珍爱之书。他对身边人员说:
“学习中国历史,必须扎扎实实把《二十四史》学好。”
1952年,毛泽东购置了一部清乾隆武英殿版《二十四史》,这部书陪伴了他24年,他将此书精读批注了一遍。
图书管理人员回忆说:“《二十四史》,毛主席读而不倦,学而不厌,全书全部文字至少读了一遍。”
无论他在北京还是外出考察,无论在办公室还是列车、飞机上,他随身携带,刻苦阅读研究。
这两部书,是毛泽东读史的主体。
《资治通鉴》与《二十四史》的最大区别,一个是按照历史事件的时间轴的“编年史”,一个是以人物传记形式的“纪传体”。
毛主席是以《资治通鉴》为纲,先把历史事件进行总体的串联,涉及到事件中的人物,通过《二十四史》进行精细化研读。
这样阅读的好处是: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通过阅读编年史,能从历史演化的角度俯览历史全貌。通过阅读人物传记,可以深度分析一个人的一生荣辱起伏。
所以,《资治通鉴》+《二十四史》,是研读中国历史最王牌的组合!
第2个问题:循序渐进的读史次序是什么?
青年毛泽东读史次序是:先读通史入门(《御批历代通鉴辑览》),后读历代史学者的史论为进阶(《通鉴纲目》、《读史方舆纪要》等),根基夯实后,反复精读《资治通鉴》、《二十四史》。
学习要循序渐进。上来就啃《资治通鉴》《二十四史》这样的大部头,难度太大。
尤其是古文功底差的同志,更是畏之如虎,就算能凭一腔热血开始,也很难坚持下来。
毛泽东也不是一上来就啃《资治通鉴》与《二十四史》的。
他第一次系统读史,是19岁在湖南省立第一中学期间,国文教员送给他的一部《御批历代通鉴辑览》。
这部书就是《资治通鉴》的入门书。它相比较《资治通鉴》来说,篇幅没有那么浩大,是中国旧史中时间跨度最大(从太皞一直讲到明朝灭亡),有清代乾隆皇帝的评点,也是较为易读易览的通史。
通览此书后,毛泽东激发了浓厚的读史兴趣。他决定退学,到湖南省立图书馆自修。在半年期间博览群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进入湖南一师之后,毛泽东仍旧坚持自己的自修读书计划,这是他的读史进阶阶段。
这一阶段,他主要读的是历代史学者的论史著作,如顾炎武的《日知录》、朱熹的《通鉴纲目》等。
但这期间他最重视的是一部古代历史地理之专著:清初顾祖禹独撰的《读史方舆纪要》!
毛泽东曾在板仓杨昌济老师家苦读此书,下了极大的功夫。
《读史方舆纪要》以“历史为经,以方舆为纬”,从地缘战略的角度重新梳理了中国古代史。
此书融汇贯通了历代史书中的山川形貌、用兵战例、兴亡成败得失之迹,被誉为“千古绝作”、“古今之龟鉴、治平之药石”。
青年毛泽东在读史时,每遇到一个地名,他就结合中国地图集来研究《读史方舆纪要》,把二十一史中的在此地发生的重要事件、战役,综合梳理一遍。
这就相当于在头脑中构建了一个“综合立体时空大数据模型”。
毛泽东在后来的革命斗争中,前期的读书训练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他对中国一山一水,一城一池,攻守之势,人文地理,治乱兴衰,了如指掌。他以华夏大地为棋盘,运筹谋算,落子成兵,决胜千里!
有了以上的进阶功夫,毛泽东的主要精力就放在了《资治通鉴》与《二十四史》这两部书上。
三百卷三百多万字的《资治通鉴》他读了十七遍;三千卷四千多万字的《二十四史》他批注一遍。
这是下了多大的精力和功夫!真的佩服!
第3个问题:我们该选择哪一种“入门-进阶-精读”的读史计划?
我们在下决心读史之前,也要设计一个“入门-进阶-精读”的路径,循序渐进、步步为营,把自己的兴趣激发起来,信心提振起来,基本功夯实起来。
我们现在的资源,比青年毛泽东的年代要丰富多了。我们的选择更广,完全可以通过经典小说、影视剧、纪录片等作品来入门进阶。
在这里我提供三个不同版本的循序渐进的读史计划,供大家参考:
一、青年毛泽东的经典读史计划
入门:通读《御批历代通鉴辑览》,通览历史全貌。
进阶:在读通史的基础上,以《读史方舆纪要》为主,辅之以《中国历史地图集》,了解史书中的地理地形地势、经典战例。
精读:以《资治通鉴》为纲、以《二十四史》为目,精读两部书。
这两部书,读毛主席批读点评版本最佳。
此读书计划虽有难度,但是极其扎实,而且是青年毛泽东切身实践出来的,如果按照此计划执行,大有裨益!若立大志、发大愿者,可以此计划执行。
二、权变谋略类读史计划
入门:以观看经典的影视剧引发兴趣,央视版《三国演义》、《贞观之治》、《大明王朝1566》、《雍正王朝》、《东周列国志.春秋篇》;
小说案例集:冯梦龙著《东周列国志》、《智囊》;罗贯中《三国演义》。
进阶:此阶段要以儒家《四书》正心,以兵法谋略《孙子兵法》、法家谋略《韩非子》、纵横谋略《鬼谷子》为方法论,经史合参,深度解读历史案例;
精读:以《资治通鉴》为纲、以《二十四史》为目,精读两部书。
这个读书计划经史合参,且相比较而言,入门的趣味性更强,难度比青年毛泽东读史计划小,但是以权谋为切入点,格局相对小。
三、研究历史规律制度类读史计划
入门:吴思著《潜规则》、《血酬定律》,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这几本书通俗有趣且深刻,用来入门最合适。
进阶: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吕思勉《中国通史》、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
这几位都是近现代的史学大家,历史洞察力极强,用来进阶非常合适。
精读:以历史规律角度研究《资治通鉴》与《二十四史》。
此读书计划立意高,但相比较而言书斋味较重,适合学术性研究。
此三种读书计划,无优劣之分,只看哪个更适合自己。我推荐正统的路径,沿着毛主席走过的路,自己扎扎实实重走一遍!
第二部分:毛泽东三阶段的读史方法论
根据我的梳理总结,毛泽东读史可分成三个阶段、三重境界:
青年读史:先博后约,广读细读;
中年读史:辩证批判,从字缝里看出字来;
晚年读史: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青年毛泽东读史:先博后约、广读细读
我在《恰同学少年:毛润之如何用五年的时间从“土老帽”成为“奇男子”的?》一文中,详细描述过青年毛泽东的读史读报的方法。
我总结为“信息情报四步分析法”:概览、汇总、挖掘、预测。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阅读旧文详细的解释,在此不展开。
这里对青年毛泽东的读史方法论再补充几点:
第一,“先通后专,先博后约”
青年毛泽东认为,通是专的基础。
少年读书,一定先把面打开,通览广博是第一位的。
不应该上来就锁定一个狭小的领域,否则眼界就狭窄了,就成了井底之蛙了。
尤其是国学“其意甚深”,有的时候典籍里的一句话你钻研个几年都不一定搞清楚。所以先要把“国学常识广罗于胸”,这就需要博览群书。
毛泽东的广览读书法是“以点带面”,也就读到一篇文章,要延伸把此篇文章所在的书全部通览读完。
他在给萧子升的信中,以读《史记》为例:
《伯夷列传》一篇出于《史记》,吾读此篇而及于《史记》,加详究焉。出于《史记》者若干篇,吾遂及于《史记》之全体矣。他史亦然。
这个方法非常好,可以借鉴到我们的读史过程中。
比如,我们读到《资治通鉴》周纪二显王元年中的一段:
卫鞅既至秦,因嬖臣景监以求见孝公,说以富国强兵之术;公大悦,与议国事。
这段话涉及到了商鞅这个人物,但《资治通鉴》中的记载并不全面。
我们可以把《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记》拿出来,翻到《商君列传》,把商鞅的生平阅历通览一遍。
这还没有结束,如果我们还想更加全面把握商鞅治国理政的思想,可以再沿着这条线路,继续阅读《商君书》!
如此读下来,你就对商鞅及他的变法有深刻的理解了。
阅读完《商君书》,如果我们想更深一步了解法家的其他派别,就可以追溯到管仲《管子》、慎到《慎子》、申不害《申子》……
以点成线,线再成面,框架就搭建起来了!
“以点带面”、“经史合参”这是博览读书法!
第二,采用“攻读法”,逐字逐句的精读做笔记。
所谓“攻读法”,就是像打仗一样,把这本书当成敌方城池,团团围住,逐字逐句拼消耗。也就是曾国藩所说的:“扎硬寨,打呆仗”。
毛泽东1938年3月15日在“抗大”的演讲中,对学员讲“攻读之法”的经验,他说:“我看这个‘攻’字是有大道理的,就是把书当敌人看,一字一句地攻读。”
另外,只读还不行,还要做批注和读书笔记。这是毛泽东终身保持的习惯,他读书留下了大量的笔记、评点和批注。
不动笔墨不读书,只有自己写出来了,才算是真正读过了。否则雁过无痕,了无用处。
对于大部头书籍,用攻读法非常合适。一定要扎扎实实、逐卷推进、逐句点读,做好笔记,否则一旦浮躁了,必然是半途而废。
广读和精读,博览又精深,这是读史的第一阶段。
中年毛泽东读史:采用批判法,“从字缝中看出字来”
“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这是毛泽东读透历史后的感叹!
中年毛泽东读史,始终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史书采用批判的态度。
他曾告诫身边工作人员:
读书,一是要读,二是要怀疑,三要提出反对的意见。光读书是不行的,读了书却不敢怀疑,不敢提出不同的看法,那这本书就算白读了。
他曾对北京大学中文系老师芦荻讲:
“一部《二十四史》大半都是假的,所谓实录之类也大半是假的。”“如果因为历史大半是假的就不读了,那就是形而上学。不读,靠什么来了解历史呢?反过来,一切信以为真,书上的每句话都被当作证实的信条,那就是历史唯心论了。正确的态度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它、批判它,把颠倒的历史颠倒过来
因此,要从“假”中求“真”。也就是从表面的虚假记载中,探索出历史的真相。
这种探求的方法,可以用十六个字总结:
设身处地、揣摩通透、对比反思、切己体察!
这样的读书法,古人也用,左宗棠曾谈他的读史法:
读书时,须细看古人处一事,接一物,是如何思量?如何气象?及自己处世接物时,又细心将古人比拟。设若古人当此,其措置之法,当是如何?我自己任性为之,又当如何?然后自己过错始见,古人道理始出。断不可以古人之书,与自己处世接物为两事。
毛泽东读史,就是把自己代入到历史场景中,最大限度还原古人面对的形势局面,去评判古人的决策处理,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方案。
比如,我们读《宋史·秦桧传》,无论是史书记载还是人们的通常观念,认为秦桧是祸国殃民、残害忠良的罪魁祸首。
假如没有秦桧这个大汉奸大奸臣,岳飞的北伐一定能成功,南宋不至于如此窝囊,也不会走投降主义路线。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毛泽东一句话就点破历史的玄机:选择投降路线、杀害岳飞的主要决定者是皇帝赵构!
“宋高宗、秦桧主和投降,实际上主和的责任不全在秦桧,幕后是宋高宗。秦桧不过执行皇帝的旨意。高宗不想打,要先“安内”,不能不投降金人。文徽明有首词,可以一读。是赵构自己承认:“讲和之策,断自朕意,秦桧但能赞肤而已。”
再比如,他评判三国蜀汉之败的根源在隆中对。
隆中对是诸葛亮未出茅庐之时向刘备提出的谋取天下、复兴汉室的战略建议。
具体步骤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占据荆州、益州,建立根据地:第二步是兵分两路,进取中原。
此战略被成为“千古奇策”,但毛泽东评点此战略存在最大错误是“分兵”!
“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在阅读有关历史人物的政论、政纲、政见、政策、政谋之时,毛泽东不是简单一读了之,也不是简单吸收借鉴。
他首先“设身处地”,设想自己身处此局,面对何种形势环境,最大限度收集信息;
然后“揣摩通透”,细致入微地分析因果利弊,把整件事情琢磨通透;
继而“对比反思”,将自己所思与古人之谋相对比,高屋建瓴、一针见血地指出古人决策之误;
最后“切己体察”,将读史心得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进行反思,铭记到内心,融化到灵魂,外化于行动。
如此读史,必然是洞穿表面文字的表象,从字缝中看出字来,直抵历史的真相了。
晚年毛泽东读史:“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晚年的毛泽东,对历史已经是了然于胸,内化于心。
他已经练出一双如炬慧眼,对复杂的万物了了分明;他的心静如止水,洞穿了人生的厚壁。
人间世道对他而言,一切都是似曾相识、透彻明了。
毛泽东晚年治国理政,对历史的运用已到随心所欲不逾矩的程度,经常古为今用,信手拈来。
他经常从史册中抽取人物传记,发放给党内高级干部同志,来传达政策精神。
他以《南史.韦睿传》教育我党干部学习南朝梁将韦睿“调查研究、不贪财、仁者必有勇”的作风。
他让行伍出身的高级军官不可不读《周瑜鲁肃吕蒙合传》,教育他们学习三国东吴大将吕蒙发奋读书,令人“士别三日刮目相看”的精神。
另外,毛泽东博闻强识,对历史事例信手拈来。
有一次,在1958年的成都会议上,山西、北京的同志向毛主席作报告,为解决北京山西的缺水问题,经研究提出了初步设想,从内蒙古的清水河县岔河口引黄河的水,一条入官厅水库,一条入汾河。
毛主席听了表示同意,他还谈笑风生地说,你们的设想,算什么雄心壮志!不过是继承古人的遗志而已。你们查查班固《汉书·沟洫志》,汉武帝时就有一个人建议从包头附近引黄河水经过北京,东注之海。
后经查询,果然有此人物事件!
毛主席所提的“古人遗志”,是齐人延年向汉武帝的上书:
“齐人延年上书言:河出昆仑,经中国,注渤海,是其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下也。可按图书,观地形,令水工准高下,开大河上岭,出之胡中,东注之海。如此,关东长无水灾,北边不忧匈奴,可以省堤防备塞,士卒传输,胡寇侵盗,覆军杀将,暴骨原野之患。天下常备匈奴而不忧百越者,以其水绝壤断也。此功一成,万世大利。”——《汉书·沟洫志》
我们一方面感叹古人的超前智慧,另一方面也敬佩毛主席的博学广知、信手拈来!
晚年的毛泽东,对历史已经达到“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境界了。
读透历史的人究竟有多厉害?我们看看毛主席就清楚了:
五千年的历史已经融入到了他的灵魂中,当他遇到问题,无数古人的经验智慧就给他启发。
这相当于毛主席拥有了华夏五千年英雄豪杰及人民群众这个“数据库”与“智囊团”!
读史以明智!诚哉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