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真的有国运存在吗?

1976年2月,毛主席自感不久于人世,做了两项重要的人事安排。第一项是任命华国锋为国务院总理,第二项是任命陈锡联为中央军委常务委员,负责军队事务。这两个人事安排引起了众人的议论。

1976年春季,中国政坛出现了转折。伟大领袖毛泽东身患重疾,意识到时日无多,必须为国家的未来做出安排。

在此之前,周恩来总理不幸逝世,国务院总理一职出现空缺。经过深思熟虑,毛泽东决定由副总理华国锋接任总理一职。

当时,华国锋已经在国务院任职多年,对工作十分熟悉,自然而然地成为继任人选,毛泽东的选择也符合当时的政局需求和国家发展的需要。

然而,毛泽东随后的一项人事调整却让党内上下感到意外。他突然宣布,年仅55岁的陈锡联将出任中央军委常务委员,负责军队的领导工作。

这一决定让许多资深领导人感到困惑。他们认为,应该从叶剑英、刘伯承、聂荣臻等老一辈开国元勋中挑选接班人。陈锡联的资历较浅,是否能够胜任领导全军的任务,让他们有所顾虑。

面对质疑,毛泽东耐心解释:“陈锡联虽然年轻且资历较浅,但他有胆识和见识,能够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我对他进行了长时间的考察,认为他是一个可造之材,有培养的价值。将来,我们要把军队的重任交给他,让他在实践中成长。”

面对质疑,陈锡联表现得谦逊坦诚,表示自己深知能力有限,但既然得到毛泽东的信任,他一定会全力以赴,不负期望。虽然这番话并未完全消除所有人的怀疑,但让一部分人看到了陈锡联的谦逊与决心。

实际上,毛泽东之所以选择陈锡联,与他从军以来的表现密切相关。陈锡联出生于湖北的一个农家,自幼立志从军报效国家。

14岁参军时,他只能在后勤部门做一些杂务。但他勤奋好学,坚持不懈,不久就在战场上崭露头角。

16岁时,陈锡联率领部队攻克了一个重要据点,立下首功。在随后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他屡建奇功,不断晋升,40岁时已经成为上将。新中国成立后,陈锡联在军界的职位继续上升。他聪明能干,作风踏实,深受上级赏识。

1955年,陈锡联有幸获得毛泽东亲自接见。20年后,毛泽东在晚年决定提拔这样一位“年轻人”,正是因为看中了他自强不息、忠诚可靠的品质。陈锡联上任后确实顺利地处理军务,展现出卓越的领导能力,赢得了军心。

1977年,叶剑英的身体状况逐渐好转,表示愿意复出担任职务。陈锡联毫不犹豫地让出了常务委员的位置,主动让贤,这种精神令人敬佩。

陈锡联用一生证明了自己是党和国家的栋梁之才。他始终将国家大义置于首位,尽职尽责,在抗战岁月中赢得了无数荣耀。

世界上真的有国运存在吗?

你可能想看:
分享给朋友: